在“处女”这件事上,中国和西方的态度似乎是截然相反的。
中国人依旧有隐约的“处女情结”,这似乎是文化传统,更有一种说法是从基因和繁殖的角度,说这可以保证遗传的纯正性。这也说明在中国社会,孩子的重要性是高过夫妻家庭生活的。
但在西方,有记载的一些原始部落,他们有一种所谓的“处女禁忌”,就是对处女非但没有偏爱,反而是恐惧。所以在女孩和男孩正式“洞房”之前, 女孩一方会有意破坏她的处女膜,夺取童贞,才能正式成为男方的妻子。
弗洛伊德研究了这个现象,他发现,原始部落的这种“处女禁忌”,确实在某个层面会助益日后的夫妻家庭生活,就是男人和还是处女的女人第一次交合以后,女人会产生两种可能的情感,一个是高度的依附;另一个是仇恨,甚至发展为性冷淡。
女人在交合过后由于高度满意而紧紧抱住压着她的男人,我们将此视为一种正常反应(感激的表达和长期依附的承诺)。不过我们知道,对于女人来讲,第一次交合却绝对不是这样的,更可能是痛苦、失望和令人不快的,她们甚至会通过指责、抗议来表达她对男人的敌意。所以,让女人破处行为的危险,在于引发了女人的敌意。而再看那些原始部落的习俗,她们很好地让日后的丈夫避免了这种敌意。
弗洛伊德认为,这里涉及到的是童年期所坚持的性愿望,在女性那里多半涉及到的,是对父亲或者对替代父亲的兄弟的“动力固着”—— 丈夫可以说只是一个替代者,女性爱情力量的第一乐章献给了另一个人(父亲或兄长),丈夫最多只能享有第二乐章。而替代者是否会遭到拒斥,这点取决于这种固着动力有多么强大。
当一个女人不成熟的性欲被发泄到了让她初次体验性行为的那个男人身上,那么,“处女禁忌”就意味深长,并且我们也就理解了这项规定,它正是为了让和妻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丈夫避免这种危险。
在较高级的文明阶段,对这种危险的重视让位给了依附的承诺以及其他的动机和诱惑,处女身份被视为男人不该放弃的一项财产。
然而,对于问题婚姻的分析却告诉我们,驱使女人对破处采取报复的动机,即便在有教养的女人那里也仍未消失殆尽。女人在第一次婚姻中保持性冷淡并且感到不幸,而在结束这场婚姻之后却在第二位丈夫那里变成了一位温柔体贴而又令人幸福的妻子,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
破处不仅具有把女人长久绑定在男人那里这种文化上的结果,它还激起了女人对于男人的一种旧时的敌对反应,这种反应有可能采取病理性的形式,而这些病理性的形式往往会通过夫妻爱情生活中的抑制现象表现出来,并且我们可以把二婚往往比一婚更好归结于这一点。
令人诧异的“处女禁忌”,使得原始人当中的丈夫要避免[为妻子]破处的恐惧,就在这种敌对反应中找到了充分的合理解释。
—— 弗洛伊德 《爱情心理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