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第一财经周刊》发布了今年的新一线城市排名,对于各个城市的排名,大家应该并没有感到意外。四个一线城市的位置稳稳的,至于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大家应该都不在乎了,反正上海和北京这两个优等生的成绩一直都是可望不可及的。
除了一线城市外,这两年又出现了“新一线城市”的概念,媒体把二线城市中的优等生单独拎出来给起了个新名词。主要是指这几个城市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最小,年轻人如果不想在一线城市呆了,新一线城市是首选。
”回家”对于在异地工作的年轻人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到底该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城市也是大家非常纠结的事情。据一份调查报告的结果,有80%的北漂都有离开北京的想法。
一财的这个榜单之所以受关注,也是因为其为年轻人选择城市提供了参考。但可能这个榜单的指标更加宏观一点,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很多人更在乎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篇文章我们列举了几个衡量城市发展的比较接地气标准,希望对大家选择合适的城市有所帮助。
1、工作机会
也许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即使没有繁华的商业环境,有交通、购物等多种不便,有的人也会在偏远的地方工作,一直在那呆着,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工作机会。
不同的城市在产业发展上的侧重点不同,如果某个城市的某个产业发展的比较好,就会聚集这个行业的顶尖企业。这种情况不仅是在美国,在中国也同样存在。比如北京聚集了很多互联网公司,深圳在硬件产业上很有优势,上海有发达的金融业,青岛有海洋产业的优势。结果就是如果你想进入某个领域金字塔尖的公司发展,而自己临近的城市又没有机会的话,那你只能到别的城市了。
所以一个城市中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有自己向往的公司,这应该是大家选择一个城市的首要因素。
要提醒大家的是判定一个城市是否有工作机会时,如果仅仅是有1家或2-3家公司时还远不够,有比较大的风险。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直固守一个公司,万一失业亦或公司倒闭,很可能又要换工作了,换城市了。况且企业发展也有扎堆效应,形成企业集群。一个城市如果某个产业发展的比较好的话,吸引这个产业的人才就会越来越多,新兴的公司也会越来越多,对求职者来说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评定某个城市的工作机会时,给大家三个标准:一是看该城市中是否有行业中大型的公司存在;二是看中等规模以上的公司的数量;三是看这个行业内公司的总量。
2、商业环境
除了工作机会外,很多年轻人去另外一个城市也是源于对其商业繁华的羡慕,向往城市环境的生活。发达的商业环境是由聚集了很多时尚品牌的商场构成的。
我们历数了不同分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也是大家平时经常会购买的。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中有这些品牌,基本上能够满足日常的购物需求了。
奢侈品牌
由于奢侈品品牌的售价比较高,所以即便在很多二、三线城市中店铺数量不太多,品牌种类可能也不会太全。另外,其实由于很多人对奢侈品的购物需求并不强,所以也没必要把奢侈品品牌的分布看得太重。
轻奢品牌
美妆品牌
相信你也看得出来,很多奢侈品品牌也会有美妆产品线。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但是大家对于网络渠道销售的大牌还是持怀疑态度,很多女孩对是否有美妆品牌的线下店还是挺在乎的。而且如果所在城市有线下门店,方便自己亲身试验产品。
快时尚品牌
运动品牌
国内的时尚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以纯、森马它们的店铺数量已经非常多,在县城甚至是一些比较发达的乡镇上都有店,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同样运动类的,如李宁、安踏、鸿星尔克等也是如此。
生活消费品牌
餐厅
随着大量外地人口的流入,很多城市在饮食上的地域化特征也会被淡化。品牌餐厅的进驻会丰富人们对于美食的需求,给大家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把城市的连锁餐厅数量也列为一个指标,供大家参考。
书店
商场
之所以要列举这些商业地产品牌,因为这些商场会吸引一些品牌入驻,提高城市的商业层次。一些新兴的品牌在很多城市中也都是随着新商场的开业才开设了第一家店,例如苹果在很多城市的直营店都开在了恒隆广场和万象城,言几又和西弗弗书店也多分布在龙湖天街、凯德Mall、万象城这样比较高端的商场中。
当然大家也没必要完全依赖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商场。在很多城市都有一些地方性的零售品牌,知名度虽不比大型商业连锁高,但购物环境、品牌丰富性,基础服务各方面做得也很好,只要能满足购物需求就好
3、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
衡量一个城市好坏的因素中,有一条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共交通、能源建设、环保水利、电信通讯等。但在很多方面各个地区之间相差无几,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没有太大关系。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公共交通,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多,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拥堵现象。拥堵会导致日常上班迟到,约朋友、见客户耽误时间等,而且遇到严重的拥堵情况也会影响人的心情。解决拥堵现象,地铁是一种最好的交通工具,所以在选择一个城市时,可以把地铁的发达程度作为一个参考标准。
目前,北上广深的地铁已经非常发达了,在北京的主城区基本可以做到完全依赖地铁出行。但是二线城市的地铁发展程度跟一线城市相比就有很大差距,我们整理了部分二线城市的地铁条数供大家参考。
地铁的修建成本高,时间长,需要花费当地政府很大的财政,在地铁发展上的落后不是几年之内能够赶超的。不过如果你的日常出行公交和私家车可以满足,目标城市也没有堵车现象那这点可以忽略。
按理说火车和飞机的航线数也应该作为一个参考标准,因为长途的出行要依赖这两种交通工具。不过由于很多人远途出行的频次并不高,所以他们对于火车和飞机的发达程度也不会太在意。
4、城市的发展潜力
着眼眼前,放眼未来。我们不仅要看城市现有的发展水平,也要考虑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于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工作过的年轻人来说,除了硬件设施外,也会把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他们会特别在乎一个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我们提供了两个评定标准:一个是看当地大学的数量,因为对读大学的城市比较熟悉,很多人毕业后都会留在这个城市,所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第二要看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程度,城市的人口净流入量。毫无疑问,高素质人口的优势对其经济发展也是有很大益处的。
下面这张表我们整理了几个二线城市的高校数量:
注:该统计包括民办本科院校,不包括专科院校和独立学院;
我们总结了一个正向循坏:高校为企业输出人才,政府吸引企业到当地投资,企业提供了工作机会,把毕业生留了下来,而且保障了年轻人的收入。收入的保障和提高成为人们消费的基础,进而吸引了品牌和商场去开店,满足了人们的购物需求。
从几个比较好的二线城市如成都、南京和武汉身上也能够看出这个特点。华为和小米都在南京和武汉设立了研发中心,成都也吸引了华为、腾讯、阿里、京东等一些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开设分公司。
5、政府政策
政府的政策对于吸引企业投资也有很大帮助,还是拿成都和南京为例,成都的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这么多,主要就是得益于成都市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我们从网上的公开资料找到了成都政府在12年发布的一个关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政策:
《政策》显示,在移动互联网知名企业工作3年以上、任中高级职务的管理人员或核心人员,到成都高新区创业,可按企业规模和性质获得100万元~5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在行业内具代表性、平台性的优秀企业,总部从四川省外整体迁入成都高新区的,可获3年房租补贴、高管人员一次性补贴、重点产业项目培育资金支持;企业组团到一线城市、高校密集省会城市招聘,可获50%活动经费补贴;投资机构帮助引进移动互联网企业,可获企业投资额度5%奖励。
为吸引企业投资,政府免费赠送土地的事情也屡见不鲜。大家在考虑城市的选择上,不妨把政府的政策和城市领导的方针考虑在内,谁都无法否认一个好的市领导对于城市发展起到的作用。
6、结语
以高等教育资源去匹配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很多城市都适用,但是有一个城市例外,那就是深圳。深圳应该算是改革开放中最受益的地方,虽然经济发展的很快,但由于缺乏历史积淀,在高等教育方面要若弱一些,现在只有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两所高校。要解释其中的原因,只能归纳为国家的扶持。所以说如果某个地方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扶持,那你的选择也就变得很简单了。
国家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就是资金支持,给你拨款,这是最直接也是短时间内最有效的方式了;第二是资源支持,比如说指导企业去一个城市投资,我们国家很多产业中的带头羊都是央企和国企,企业对地方的大力投资,对当地的就业和税收都是极大的利好;第三是当地干部,例如为了雄安新区的发展,深圳市委书记调任河北担任省长。
如同CEO对一个公司的影响,对一个城市来说市委书记、市长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市领导的业绩老百姓感受最明显的就是在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变化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