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我囿于压抑、难受,甚至窒息。活下来原来竟如此艰难。四代人,仅剩福贵和一头年迈的老牛。
![](https://img.haomeiwen.com/i22281907/b49fe544e2047f28.jpg)
妻子家珍半夜微颤颤地就着月光,走着乡下去城里的漫长夜路,挺着大肚子去赌场跪在地上求他的丈夫回去。两条生命啊,被福贵往地上踢…整本书的种种画面充斥着我的脑海。我们可以看到国共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在福贵这一小人物身上的缩影。它夸张吗?毫不。与余华先生另一部作品《兄弟》的荒诞比起来,它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明显弱些。
悲剧,就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撕碎给我们看。
每次稍有的转机,这家人刚稳定的生活,刹那间仿佛一切皆假象。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接二连三的悲剧,让我不再期待。
第二遍读它的时候很平静。我看到了活着,希望。福贵好赌,他终究改过来。被国名党抓去充军有幸被共产党解救。他有家珍这么善良贤惠的妻子陪他,妻子的心事落下了。女儿凤霞找到了个好的归宿,女婿二喜也给他留下了外孙苦根。这不就是希望麽?
福贵的晚年终究是平和的,正如小说第一人称娓娓道来的开头。阳光满满的洒向福贵和老牛。他嘿嘿地喊着“家珍、有庆、二喜……”怕老牛晓得只有它在干活,福贵一个个唤出了他们的名字,让老牛觉得有伴有力气干活嘞。福贵是笑着的。
余华先生朴实的笔触下,真实的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被有力地揭露在我们面前。福贵一直在寻求活着的生路,父母妻子儿女外孙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他悲痛过、无奈过,但他仍积极、坚强地活着。
这是一种生命的震撼。
为什么活着?感觉又回到了存在主义。人生百态,活着的价值在哪?To be or not to be一直是个问题。余华先生: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陌生人,难过的时候就看看这本书吧。
它会让你找到坚持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