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顺,孝道,孝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孝顺也是衡量每一个人最为重要的道德标尺。不管是男是女,是儿是媳,只要不孝敬父母,就会被千夫所指。
按常理论,父母生养抚育儿女,年纪大了,老了,走不动了,儿女尽孝侍奉父母,天经地仪,无有商量之余地。事业上再成功,人生再有成就,不尽孝道,未尽孝道,也会被人看不起。成功和优秀从来都与孝道相关联的。中国人对孝顺,孝道,孝文化的重视是值得传承与发扬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的人,做人起码就是不合格的。
尽孝这件事,若能成为每一个人骨子里的本能,真心真意发自内心才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这个浮躁社会中,只是这个传统的孝道也被许多人连歪了,甚至有许多人的孝就是刻意摆出来装装样子,充充门面。
现在有一个很坏的风俗,那就是在丧事上重视,赡养不是很到位。父母一旦辞世,差不多都要大操大办,超度念经,鼓乐齐鸣,跪拜哭丧,烟花爆竹,好一番热闹场景。一个个都是孝子贤孙,办一场丧事多者发去十多万元,少者也是数万元。因为这办丧事是装脸面、长脸面的事,自是一点马虎不得。至于父母生前过着什么生活,是否尽到赡养、照顾的义务,似乎没大多人关注。赡养父母是不见人的时候做的事,于是很多人又是另外一付模样。有些子女,若父母年迈、疾病缠身,甚或生活不能自理,甚或巴不得其早死。而待父母死后,哭丧时伤心欲绝,心痛得快死,那一番表情着实让人感动,感动得让人也跟着流泪,真真的孝子孝媳、孝女孝婿、孝孙贤孙模样。这样的孝,其实是一种扭曲的孝。重死不重生的孝,不知有什么用?人真的死了,就如灯灭了,再闹热其实也没有用了。当孝道成了装饰品,当孝道成了一块遮羞布,这孝道我看不要也罢。
现在我们的学校,在孝文化的教育上也是出了些问题的。一般学校在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教育上的确做了不少,但效果恐怕也不尽人意。最近网络上有一段很火的视频,是传播孝文化的。有上百名的学生一起跪拜在地,感恩父母。原来这是广西桂林恭城中学组织的“家长会”,说是市宣传部组织的。请来专门老师讲孝道、讲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抱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报答父母。这样的“家长会”我也曾参加过,而且在我心中印象还特别深刻。这种以孝道、以感恩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所谓讲座,其目的则是以传统文化为名把他们的那些书推销出去赚钱。一本普装300多页面的书卖50元钱,1000名学生的学校卖个500本,一天两个小时讲座,两到三个老师挣个两万元钱。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把戏,借“孝”之名,用“孝”掩盖丑行,让孝道文化成了赚钱的工具。
这种虚伪的、形式主义的孝道,只能加速孝道文化日益消失。当孝道成为一些人传销手段,就已经彻底背离了孝文化的轨道,让传统孝文化完完全全变了昧。这种虚伪的形式主义孝道是一种文明的倒退,是对孝道的猥亵。孝顺、孝道不是一次讲座就解决了的,不是一次跪拜、一次洗脚就解决了的。平日里潜移默化的教导,平日里的每一次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才能深入其骨髓,才能根植于内心。
还有一种“洗内裤”的孝。重庆有一个家庭,婆婆要媳妇洗衣服,媳妇见有公公的内裤被拒绝,引发了婆媳大战。于是洗与不洗在网上、社会上又是一番孝道大讨论。父母若有自理能力,自己洗下内衣裤还是比较好的。若父母没自理能力,儿媳难道让父母内衣裤不洗?孝就在日常生活中,孝就在日常细节里。一切假大空的孝都是没有用的。在日常生活里,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一个家庭的幸福。我看过有媳妇为公公婆婆接屎接尿的,我也见过父母病了也不去看一眼的儿女。孝其实与洗内裤无关,只在乎其素质,其修养,其根植于内心的孝道。
父母在晚年,能有孝顺的儿女,自是最幸福的人生。但在我们中国,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让孝道面临严重的挑战,一对夫妻养四个老,甚至八个老将成为常态。再孝顺的儿女也将力有不逮。这个“孝”字,今天就该赋予新的含义,于是国家就得站出来,用政策与法律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因为这个孝道的发扬,其关健性就是老有所养。但现在的社会中,问题是再孝顺的、再有能力的儿女,即使有钱养老,也无时间陪伴、侍奉那么多老人。于是,我们就要有一个健全的制度,文明社会就该有一个健全的养老体系。制度和法律作保障,高质量的道德水平来保航,老人们的幸福就才可能实现。
在过去的中国农村,孝道文化对中国家庭的和睦团结,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到很好的粘接作用。孝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让中国的家庭与社会充满了人情味。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到如今,在中国农村,就有很多老人孤苦伶仃,无人问津,甚至有些不得不走上自杀的道路。不是这些老人没有儿女,只是儿女为了生计,为了过上好生活常年在外打工,传统的孝在这些老人身上就显得弱不禁风。这些问题,有子女不孝的缘故,亦与国家的社会保障不无关系。当我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上大学时,还要千里迢迢带上病重的母亲,我在被这种“孝名”感动的情况下,亦在感叹,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帮她照顾她的母亲?如果社会也尽到另一半责任该多好。
报养育之恩是孝道,本是儿女应尽的义务。因为孝字的传统,父母就只能把晚年“指望”到孩子身上,而今天的父母,看到儿女的苦楚,自己也就拼命把病痛、饥寒压到心里,不与儿女诉说。况儿女常年在外,对家中老人的关心和照顾就微乎其微,留守老人在家境况的艰难令人可想而知。由此,所谓的养儿防老,父母们仅有了无非就是情感与精神的寄托。至于实际上的赡养,与传统的养老已有天壤之别。
按说社会如此飞速的发展,老年人本就应该有比传统上更好的晚年生活,而事实上,有很多老人度过的却是悲哀的晚年,无人照顾,无人陪伴。今天,传承孝道,做到孝顺,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个新的亟待解决的大课题。该怎样孝敬父母,孩子该怎么做,社会该怎么做,都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当今孝道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