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73天早安问候。
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生物上的驱动:对于母亲的亲近。
当他感受到母亲不在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
而当被母亲温柔地拥入怀中,他们就会感觉到安全温暖舒适。
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母亲的性格以及教育理念不同,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开始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有的孩子,在刚刚表现出哭闹,不安的情绪时,母亲就会立即温柔地抱起,嘴里轻声哼着歌,手上慢慢轻抚孩子的后背,孩子的情绪马上得到了安抚。
而有的孩子,即使哭得再大声,母亲依然无动于衷。因为有的母亲认为,孩子需要学会自立,他的情绪需要他自己去调节。
在心理学上,母亲和孩子这样的互动,分为安全型依恋关系和不安全型依恋关系。
而你和母亲的关系,注定了你会爱上谁,又会被谁吸引。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得到及时的疏解,自己的正面情绪也能得到母亲的积极反馈。
在童年的成长中,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稳定又温暖的环境中。
有研究发现,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有更强的自主性,共情能力强,有责任感,并且对外界的环境有敏锐且更正面的感知力。
他们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时刻能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他们在成年以后,会被像自己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人吸引,而他也会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予爱人同样的安全型的亲密体验。
他们的关系会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氛围下进行。他们不会控制对方,也不会委曲求全。在这种关系中,有一种松弛的信任感充斥着。
有些母亲对孩子的爱,特别不同。她们的母爱仅限于让孩子别饿着,别冻着。
比如,孩子哭闹,内心不安的时候,她们也很难给予孩子充分的拥抱和爱抚;
孩子需要母亲陪着一起玩,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玩具没有半点兴趣,孩子需要一个人玩,母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孩子受伤,得到的不是母亲温柔地安抚,而是大声的责怪:他们怪孩子太调皮太贪玩,又怪他们太脆弱,一点小伤也要哭;
还要禁止孩子伤心,因为这会让母亲不安;
这样的孩子,在母亲这里体验到的是“情感剥夺”。
我们的一生总是在重复着童年的模式。因为童年的环境即使再糟糕,那种熟悉感也能让我们感到安全。
所以在长大以后,我们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往往会重现童年时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模式。
在情感剥夺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更加容易被冷漠疏离的人吸引。
他们会对爱人的若即若离痴迷。如果一个充满爱的人靠近或者一段关系开始升温,他们就开始惴惴不安,潜意识里想要逃离。
在与恋人相处中,他不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会直接告诉对方的感受。
他会认为:只要你爱我,你就会懂我。
如果你不懂我,那么你就是不爱我。
他会指责伴侣不够关心自己,而且很容易愤怒、发脾气。
可是,当对方真正开始关心自己,全身心投入去爱的时候,他又会故意破坏这段关系,以重演童年时期的剥夺体验。
孩子未来会爱上谁,或者是被谁吸引,都是有迹可循的。
这与他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更多的时候,孩子未来的对象都是来自母亲的复刻,是母亲的影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