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一刹那,人的生命之光影影绰绰,先是感知外部事物如月光般冷冷地照射进来,内心如深夜大雾,此时人完全安静下来,呼吸减缓,不再急促,身体接近熄灭状态。
以前,有两段日子,搁巴在电脑上看书,是那种“大疙瘩”显示器。
一段日子,看金庸,一部接一部,裹着黄大氅看通宵;一段日子,读黄易,循环播放柯以敏的专辑《谢谢你让我这么爱你》,虽然过去很多年,依然印象深刻。
按下金庸不表,单说黄易。黄易特别喜欢的两位武侠作家,一个是金庸,一个是司马翎,一个擅长描写人物,一个擅长刻画人性。而他的武侠融天道与科幻于其间,比较有名的作品,如《大唐双龙传》、《覆雨翻云》。
读了他的小说,有一个形象在脑子里挥之不去,一个活了一千多岁的男人站在飞船的舷窗边眺望苍茫的宇宙,眼神里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如果人可以长生不死演绎的依然是创世纪以来延续了几万年的人性之间的爱恨情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秋
秋天,万物飘零。天地肃杀。犹如人之将死,看着无边落木萧萧下,人难免起悲秋之心。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很喜欢的一句诗。
蒋勋大病后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原始森林中散步,每天走同样的路。他说可以认识那里的每一片树叶!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人,如果感到大限之日即将来临,他的心里,会觉得什么是重要的呢?一片云、一抹霞、一根小草、一颗花瓣,都是那么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不惹尘埃。
水
佛教里面有“八识论”:眼、耳、鼻、舌、身五识,加上意识、意根、阿赖耶识,共八识。由意根生出意识,再散发出五种感觉:色、身、香、味、触。人可以欣赏美色、聆听音乐、吃香的喝辣的、尝出滋味、感受身体,这一切的源头即阿赖耶识,也可称为宇宙意识,区别于从第七识上产生的自我意识。
当人的感觉器官、知觉器官、意念器官通通破碎之后,人就剩下了阿赖耶识。宇宙意识像汪洋大海,而自我意识是漂浮于其上的水波。有时波光粼粼,有时波涛汹涌,这就构成了人的种种情绪。人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的存在,一霎那探到了宇宙意识,可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有时会感觉冷、暖、疼、痛,但又不太能讲清楚这些感觉。
花
由心智自我构成的世界,我们一般称之为镜中月,水中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的死亡是一个解离的过程,有大破坏,有小破坏。大破坏即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坏掉;小破坏即意识不清楚了。不清楚,不代表没有意识,只是呈现破碎状态。如果把人的意识比喻成一朵花,那么秋天一来,花瓣会片片凋落于水中,犹如从水底向上看,那些花瓣一荡一荡的,那是人残存的意识碎片。
这个时候的人只是自说自话。有时你问,他也回答,但是答非所问,因为他的意识与你的意识已经不在同一个频道上。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人死亡的当天或者前一天。
影
死亡的一刹那,人的心里会出现什么?活着的人根本不知道。以下内容从几部书中去臆想,这几部神书是《西藏度亡经》、《西藏生死书》、《明行道六成就法》、《大幻化网导引》。死亡的一刹那,人的生命之光影影绰绰,先是感知外部事物如月光般冷冷地照射进来,内心如深夜大雾,此时人完全安静下来,呼吸减缓,不再急促,身体接近熄灭状态。
继之回光返照,冷冷的月光突然加重了,变得很锐利。譬如电视的亮彩,他们会觉得过于强烈,如日光在照射,内心如流萤明灭,这是最后感受到外来光的刺激。
随之而来的是外光如月蚀一般黑影笼罩,内心不再有流萤,而是自身起了灰蒙蒙的光亮,这是人身体内的“内视层”,接近做梦时那一层的光影。
最后,人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完全消失,心光显现,身体的一切能量都收摄到心轮内的明点,从明点散去后,人就差不多死亡了。
人看到的是生死,宇宙看到的是灭生。单纯从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讲是死亡,但你的基因(DNA)仍在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永生。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的心智意识与宇宙意识之间,处于一种绝对二律背反的状态中,有一种人绝对不知道的存在,即碰触到“全然的他者”“异己的存在”。不管为何者,我们要仰望并臣服于他。这种心态,西方叫“开放”,东方称“解脱”,意思是“我不知道,但我愿意去接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