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68127/7a93f45ba9238166.png)
你不要在我的坟前哭泣,我不在那里。
当你醒过来窗外鸟儿吱吱啾啾,我在那儿;
夕阳照射在金黄麦穗,随风摇曳,我在那儿;
你看天上下的雪,你看晚上的星光,我都在那里。
——印第安诗人
死亡像坐电梯一样,并没有多少痛苦。走向死亡的心理过程,上帝有着紧密的设计,不是像电梯突然坏掉,从几十层一下子掉底,这会让人心无法承受,所以每走一步就为下一步设定一个基础,使“世界”和“自我”随着时间一步步慢慢地破掉。这一路的设计,使得“死亡旅程”顺畅起来。
在等待死亡来临的日子里,人会重新调整生活节奏,把握好实实在在的每一天。因为不知道还能不能活过明天,这时人就像一只蚂蚁,落水之后巴住树叶,树叶成为他的全部,人就在很小的平顺点做小小的驾驭,至于树叶会流到何处,是自身顾及不到的,唯一能确知的是“我还在树叶上”。
人在这个阶段要如何活?
一、“用尽”策略:就是竭尽余生把事做到底。
我快死了,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要做到死。像胡适一样,生命的最后一刻站在演讲台上,心脏病发作,倒下来就死了。对于将死之人来讲已经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死亡。
二、“深化”策略:就是静下心来,欣赏宇宙之美。
大多数的人只有在自我崩溃的时候,才会欣赏宇宙之美。深化策略就是,把现在缓慢下来,通常缓慢的现在是跟身体的不堪同步的。身体不堪当然人的行动就快不得,快不得只好放慢速度,而放慢速度又可获得深刻。缓慢本身带来深刻,看看蚂蚁觅食,或者是一滴露珠从叶集落下,或者是一朵云彩的聚合离散,或者是一抹晚霞的由明到暗,生病的人经常会发现时间的深度。
三、“紧迫”策略:就是完成未了的心愿。
生命所剩不多,没有未来,只有现在,而过去萦绕千里。一旦有舒服一点的时候人就会回想自己的一生,这种心理叫做“返乡”,对将死之人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回忆是一点一滴的数据清除,想一点抹掉一点,想一点抹掉一点,一直到眼前油尽灯枯安然闭目。在回忆的过程中,仍会有一些未完成的心愿冒出来,觉得只有做了方可死而无憾,譬如说去一次安天门,去见一个想见的人,和某一位冤家和解,放一次风筝,再抽一根烟等等。
四、“珍惜”策略:就是做最想做的事情。
面对重症的病人,我们最好警惕自己不随便给他希望,也不要随意说话使他失望;因为不管是给他一根羽毛或是一根稻草,给他希望或失望,他都会颠簸的厉害。
这个时候病人需要的不是“奋斗”,“重新站起来”之类的鼓励,而是真挚的陪伴。你是否真心,病人很敏感。这时候的自尊心已经不再需要了,最想找一处僻静所在深居简出。因为自尊不是伴随人一生的必需品,像小宝宝脱光光拍照,他很高兴,不会觉得什么自尊不自尊;一个人去世后器官被做病理解剖,也没有什么要紧的。
希望自己老了以后,住在像十七世纪前前往美洲传教的神父住的地方:房子很简单,除了床铺之外,就是一张桌子,一条小板凳,一个台灯,桌上一本日记(一本书友会的相册)和一本圣经(新一期的读感),干干净净。人如果能够过这种日子,一定是最舒服的,因为所有的压力在那简单的房间里全部消失了。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因为重病而必须放弃自我的话,也不是什么太悲哀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