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写出你对那个知识有全局性认知?
全局性理解,就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不要过早地钻入“兔子洞”,要具备更多可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对知识有深刻的见解,并将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种智慧。教育更不能是立即理解,它的目标是全局性理解,以“任务”的方式发动学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将各种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培养综合能力。
身份认同。最早在是一场育儿讲座中听到“性别认同”的概念,后来深入到身份认同这一层面。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
身份认同作用于我们的内心在日常中的落处,我通俗的理解为“对于自己所属“标签”的理解、认同与接纳”。这个概念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中,“女性”这个身份的认同;“中年人”这个身份的认同;“福州人”这个身份的认同;“中国人”这个身份的认同;“某某职业”这个身份的认同;“某公司某职位”这个身份的认同;家庭中“XX角色”这个身份的认同……如果可以看到“身份”的差异,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那些我们原本很争论/难以理解的问题(以上是上次读书写的日志)。
同时,身份认同也给我们一些定义和框架,我们需要做好“身份”既定框架里的主要特征,比如“教师”的师德,“服务生”的服务……,这既是身份的责任,也是身份的要求,它让我们知道如何行事,但同时,如果作为“身份”的部分受到攻击时,我们也可以安慰自己,被攻击的是“身份”的部分,而不是我自己,从而更理性去面对事态。
上次星元老师还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去掉“身份”,这件事是不是依然是很愿意做的,如果是,那它就是真心喜欢的。我觉得说得实在太好了。我想了想,人生里有两件事,是抛开“身份”依然愿意而且感到开心的事。一是,分享,即使我不是“领读者”,我依然乐于分享;二是,教育行业,即使我不是老师,依然热爱教育行业。
后来,我又常常想:如果我不是丈夫的妻子,我依然爱丈夫吗?如果我不是母亲,我依然爱我的孩子吗? 单单只是爱这个人,而不是因为我是他们的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