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其实非常难讲,不少朋友留言说在看过《底层逻辑(五):两个你很难识别的认知病毒》之后,才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中毒”太深,希望尽快给出解药。波哥今天就尝试着给大家讲一讲:
底层逻辑(六):王阳明开的药方01 绝望的人生
王阳明在“朱子成功学”逻辑的指引下进行了7天的“格竹”实验,结果生了一场大病,他没有得到任何关于竹子的“理”,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格竹经历让王阳明整个人都不好了,原本充满希望的人生,突然变得暗淡无光——既然只有通晓了万物的“理”,顺着“理”去行事,才能成为圣人,那眼前这颗小小竹子的“理”都搞不清楚,他又有什么资格成为圣人呢?
王阳明被这一问题困扰了很多年,难以摆脱,也无法突破。我们之前分析到这种认知逻辑,主要是由“朱子成功学病毒”引发。
这大概是个极其阴险的思想病毒——它给世间万物(包括人)设定了一个最高标准,那就是“理”。圣人的行为是符合“理”的,而普通人只有通过“格物穷理”才可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当然,很多“理”你不懂也没关系,圣人会告诉你,你听话照做就是了。
可以想象,在大多数人都笃信“理”是最高标准的时代,个人的创造性和想法都不重要。“理”就好像横亘在所有人头顶的一把标尺,你几乎永远无法跨越。如图:
今天很少有人再讲“理”是最高标准,也不会有人真正想要成为圣人,但是我们发现,那个安在大家头顶上的标尺却从未消失:
“考不到前5名,就不算是好学生!”
“没赚到很多钱,那还说什么事业有成?”
“婚姻不好,人生就很失败!”
“不学那些成功人士的方法,就很难成功!”
……
02 此心光明
这些标准很无知,却把人压得透不过气,你还无法解脱。所幸王阳明最终打破了这一思想藩篱,以至于在他临终前,身边的人问要留什么遗言时,他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到底靠什么打破了朱子成功学藩篱?我们来看一下他重新构建的认知体系:
1、万物的尺度是每个人内心都有的“良知”,而不再是那个诡异的“理”。(知善知恶是良知)
2、人人皆是圣人,那圣人之道就无需外求。
3、人生的目标不再是成为圣人,而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图:
底层逻辑(六):王阳明开的药方这个思想可以说把朱子成功学逻辑打得体无完肤,并让人性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如果你理解并认同了这个逻辑,就会发现之前无比灰暗的人生豁然明亮起来:
你不用再煞费苦心地去寻找万物的“理”,以期许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你也不用压抑着把人理解为世界中一个永远从属于“理”之下的卑微生物——你竟然可以通过良知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你更不用为无法成为圣人而苦恼,因为人人都是圣人。你也不用担心因此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为你依然可以“为善去恶”,做得更好。
底层逻辑(六):王阳明开的药方03 知行合一
听起来好让人兴奋,不要着急!太阳还没有最后升起!还有两个顽固的问题需要解决:
1、坏人一直都没有消失,凭什么说他们也是圣人?
2、虽然懂得了这些道理,但要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王阳明一生讲学,行军打战期间也没有停止,“龙场悟道”之后,他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就是用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虽然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是圣人,但往往因为私欲遮蔽了良知,所以需要时时观察反省自身,用良知来判断事物的善恶,以做到“为善去恶”,这也是王阳明对儒家“格物”的理解。
“知行合一”其实有两种说法,都符合王阳明的基本思想。一是良知和行为的合一,要用良知指导行为;二是知道与行为的合一,这也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知行合一”,王阳明甚至有“知而未行只是未知!”的说法。
很多人认为心学讲的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像是一个争论终结者,只要在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人讲“你说了这么多,做到了吗?”,然后争论往往就停止了。
把心学理解为就是“知行合一”是比较肤浅的,当然,“知行合一”也算得上是一剂良药,只是要用这个药方来对付“成功学病毒”还基本上毫无作用。
有人说,王阳明还开了一剂药方,就是“致良知”,“致良知”是心学的核心思想呀。
其实如果我们不能从逻辑和思辨的角度进行理解,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良知”都毫无新意,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良知”,所有人都知道“知行合一”。这些频繁曝光的词汇,除了让人更加反感,并没带来任何价值。
04 尾声
今天来看阳明心学依然受益匪浅,他提供了一个打破权威认知体系的实证案例,只要任何莫名其妙的标尺出现,阳明的药方就依然有效。
到此,我们讲完了认知病毒的识别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但理论并不足以让我们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文字不能穷尽真理,还需要做的恰巧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波哥也正行走和探寻在这条艰难而有趣的道路上。
备注1: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朱熹理学,有很多无知的人会断章取义地拿“存天理,灭人欲”来攻击它,让人们以为朱熹理学就是如此肤浅和灭绝人性。
事实上“灭人欲”并非说要灭掉人的七情六欲,而是说灭掉超出日常需求的私欲,这点上和王阳明的思想是相近的。比如我们本来可以晚饭吃个馒头就饱,你非要持鲍鱼鱼翅,这叫私欲。
备注2:
王阳明的心学这几年突然流行起来,江湖上有很多一知半解的“大师”还专门开坛授课,收取高昂的费用,学生趋之若鹜。
不知一生讲学破假大空的王阳明在天之灵看到会怎么想。波哥只能感慨,你读少,所以他们骗你。(拓展阅读:《你读书少,所以他们骗你!》)
相关内容推荐:
底层逻辑(五):两个你很难识别的认知病毒
底层逻辑(四):坑惨过王阳明的逻辑
底层逻辑(三):菩提树的秘密
底层逻辑(二):不要去想咪蒙
底层逻辑的重要性(一):两道让人讨厌的题目
作者简介:
孙兴波(波哥) | 管理顾问 | 南航大校友,现居昆明。
个人微信号sunxinboz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