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说疫情期间积攒的暴戾之气都在放开后迸发了。
武功山游客拿栏杆打架;广州幼儿园暴力事件;烧烤摊吃饭的人朝车子扔石子,车主撞向烧烤摊;北京地铁女子互殴……
不知道是不是大数据算出来我喜欢看人间戾气不停给我推荐的,我每次看到确实也是移不开眼,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进而反复观看,确定我没看错。
我不敢苟同文章开头说的那句话:“疫情期间积攒的暴戾之气都在放开后迸发了。”
语言就像是一颗种子,会在人心里埋下念头:喔!是这样的,我也觉得,最近大家都很暴躁,我也很暴躁。
最终的结果,是让人觉得,我也可以这样。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本人深受其害。
前几天,我特别想聊一聊跟父母的相处方式,下笔之后,泪流满面,写不下去。大数据给我推荐了很多控制欲很强的父母,这啊那的。我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我的认知或者说我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那些东西是我以前最爱看,最有同感的,于是我实践了,毫无疑问失败了。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叫做向上管理,我觉得这个东西给我打开了新视野,然后开启了对父母的向上管理之路。也许是我方式方法有问题,有一天,我妈崩溃的说:“我再不好,我也是你妈,生你养你就够了!”我也很不开心,因为我觉得我是为了她好。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吵了一架,各种难听的话都说尽了。我试图跟父母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结果人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听不进去我说的任何话。
我爸妈那几天条件反射,看到我就躲起来,我也很烦躁,那一年都很难过,伤心。
人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对于那样的结果,我一直在反思,一开始依然满脑子都是父母的错处,直到有一天,机缘巧合看到明星孙俪的一段采访,她在讲跟她老公的相处之道,说她老公贪玩,而她自己作息规律,一开始难免有矛盾,但后来她决定求同存异,尊重老公的习惯,也保持自己的生活,她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眼睛只盯着不同,总想改变对方,只会伤感情。”
从目的来说,我是希望跟父母都好好的,不要伤感情。我反思自己“向上管理”的路上做的事情:希望他们早睡早起,希望他们尊重别人。如果有人那么对我做,我也很烦,我肯定会说:“你不喜欢我就别理我。”。
于是我想开了,谅解父母,能跟他们好好说话了。
再反观那段时间,我是比较“疯魔”的,一心要改变父母。改变父母,向上管理,换个说法来听,就是你不满意上司或父母,要让他们改变,多少都是狂妄的,我很想对那时的我自己说:“你脸真白呀!”。
在此,我想一概而论,现在这个时代,自媒体盛行,很多新兴词汇出现,用新词汇说着老故事。就我而言,“新”会让我盲目觉得自我进步了,想要试一下。
文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让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想要去看看,它让人觉得,我原来也可以这样活。
所以,我反感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疫情期间积攒的暴戾之气都在放开后迸发了。”
类似这样的话,会让像我一样容易被言语影响的人,心里的恶念得到肯定甚至鼓励。我想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文章开头说的那些事情是会留案底,影响三代的。
新思想很多,但你我也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透过新思想,看到它所真正表达的东西,是真的好,再接受;语言的力量是无尽的,我并不完全反对那句话,甚至觉得它准确地表述了现状,只是希望在那句话后能附加一句:疫情期间积攒的暴戾之气都在放开后迸发了,我们更应该修炼内心,平心静气,以和为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