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人会被社会流行的观念塑造,当然,在这个塑造过程中,人有自己的主体性。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大多因观念而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人以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看待问题,一旦自己的这种假定受到质疑、挑战,冲突也就因此而起。
朱老师举了一位老师上《狼牙山五壮士》的例子。六七十年代的学生会感动落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学生还会感动,神情凝重;零零后的学生看到老师动情朗读课文流泪无动于衷,会兴奋地发现新大陆般喊“快看呀,快看呀,老师哭了!”
不同社会时期成长起来的人,价值观念不同可见一斑。
想起我们上一届学生,学习《秋天的怀念》,自己也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朱老师说:“人是观念的作品,也是情感的动物,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多的时候,人的情感总是由观念左右,甚至塑造。……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急着跟他讲道理,而是反过来,先从情感上打动他,让他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松动。也就是孟子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感觉动之以情,最好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讲故事。
有人说最能打动人的是故事。大概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