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亲子教育亲子教育
理解儿童、警惕定见、坚持反思,教育中最困难也最紧要的工作——《没

理解儿童、警惕定见、坚持反思,教育中最困难也最紧要的工作——《没

作者: 青苔居 | 来源:发表于2020-07-17 12:17 被阅读0次

    将这本书中的教师替换为父母、学生替换为儿女、课堂和学校替换为家庭和社会,完全适用,一点不违和,无论是理念还是技巧。

    用故事引入对现状的反思,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可能的解决之道或是留下问题供思考,还有值得尝试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每一章节最后拓展部分援引自他人的量表、概念、方法——这得益于徐莉多年一线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基于她的用心、敬业和对儿童无尽的爱与悲悯,再辅以流畅的文笔,阅读,似在听一个人娓娓讲述故事。

    尽管书名中的副标题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思想品德教育而错过此书——好在,作者是徐莉。

    但标题——《没有指责和羞辱的教育》无论是放在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容易。

    读得有点悲伤,讲的是教育的常识,但常识在今日的中国却是如此稀缺。有些问题的难以解决,是因为问题是体系化地形成、批量流水线般地产生,两相映照,个体的努力直如螳臂,竟有了唐吉珂德式的悲壮。成书于2013年,写作应该还早,七八年过去,教育变好了吗?

    有一个笑话,中国的学校都是衡水,是大大小小、程度不一的衡水。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母亲、教育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这一点,我有切肤之痛!

    导致问题的原因既往教育中没有,除非愿意反思,个体大多连概念都缺乏,而反思同样是一种稀缺品质。

    “教育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相互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将纠偏行动建立在对儿童的研究与理解上,接受孩子的想法和情绪,寻求合作。接纳孩子的不良习惯,试图找准问题原因,直面教养中的缺失与过错,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赢得他们的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不断和及时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这比强力保证下的机械重复可靠却艰难。”是的,关系先于教育,可关系的建构与维系都不容易,特别在这个更多讲求抒情与激情,缺乏理性能力的学习与训练的国度,不被情绪左右的思考与自省并不多见。理性不足,谈何理解?而要点之一的“情绪”二字,无论是对情绪的认识、表达、接纳,还包括情绪管理也是近几年才慢慢地略为人知。

    “当学习被允许慢慢来,学习的障碍就会自然解决,而这样的孩子可以重拾勇气,踏上正常的成长发展过程。”读到此处,忍不住掩卷长叹,以孩子的生命和发展需求为引导,需要一个竞争不那么激烈,可以给到孩子时间从容成长的环境,孩子可以不因学业承受巨大压力。可是,现实给不到,大小衡水怎么可能容得下“从容”与“慢”?“赶比拼”的现实哪里可能不鼓励竞争,哪里顾得上考虑竞争是不是恶性,或者有多恶性,会给孩子和教育本身带来怎样的伤害、长远的恶果?!

    不伤害是教育的底线——现实中的孩子遍体鳞伤,事实上,父母和教师也好不到哪里去。困兽般的相互角力之下,“不伤害”连容身之地也找不着。

    当现实和理想如此荒诞地完全背离,无论教师还是父母,都是不容易做的,还不是单凭爱心、耐心、敬业等等个体优良品格就能做到,我们中的大多数也都是无力的。

    徐莉说,当下教育最大弊病是无视儿童的需求和兴趣,父母和教师直接将外部压力转嫁给孩子,甚至变本加厉,本质是抹掉了自己的责任和情感,孩子的兴趣和需求。

    还要警惕另一种矫枉过正——长大了自然就好了,任何外在规则和限制都是在压制儿童的天性。

    既要小心“无条件接纳”不被理解,还要小心”无条件接纳“被误用。”教养”的确有与孩子年龄相对应的最佳时机,理解和接纳孩子不代表无条件纵容;教育当然不是打骂羞辱,但也不代表教育中不可以包含期待、要求、规则、引领、指正与纠偏,“教育”的企图心不应当被抹杀——极端的自由等于拒绝教育。 

    我们需要防备权力被滥用、教育被扭曲,而不是连”教育“本身都一并抛弃。因此,那种认为只要激起孩子内心爆棚的动力,环境对他的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的理念是荒唐的,积极的耐心和消极的等待是有差异的。

    有一些赞美弯路、说弯路成全人生的文章起码是不诚实的,不过是另外一种鸡汤或者鸡血。个案无法代表更多,更勿论全部,如果有基于统计学的数据,看看是从泥淖里拨出来进而获得抵抗坠落的能力、成全人生的案例多还是被弯路毁掉的人多,才能证明“弯路”是不是真的具有“多难兴邦”的功效,“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是在利用幸存者偏差愚弄大众。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徐莉说,每个人都是基因,家庭动力学,社会影响和个人经验的独特组合。

    也正因如此,现实环境下的养育(家庭)与教育(学校)才是如此艰难。

    现实如此令人沮丧,读这本书还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的!

    在一个无力感泛滥的时代,他人的经验起码能够促进思考,阅读可以带来安慰和力量。

    能够帮助我们去质疑一些普遍却未必合理的现象,比如超级学校、超大班额、班干部制、体罚泛滥等等;对行为主义被滥用,对效率的极致追求,以及某些流行概念,比如“21天培养一种好习惯”、“好习惯能够训练出来”等等保持一份警惕。

    明白过多、过度强制导致扭曲;高压、高管控、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是制造儿童行为问题的根源;饥饿和疲劳同样容易引发孩子的行为问题,导致违纪;儿童的能力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孩子的特点就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不容易,“只做不说”、“说到做不到”许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而不他们不能。幼儿的撒谎还缘于他们并不了解谎言的本质,他们最初对于现实和幻想难以分辨(皮亚杰)。

    我们需要思考:是控制孩子还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控?我们的言行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事实上制造问题?去警惕对整齐和高效的迷恋,表现在家庭内部就是不容出错。

    尽最大努力去看见孩子、认识孩子、理解孩子、接纳他们的不成熟和做不到,还有内心深处的委屈;随时审视隐于我们思维深处的那些定见,发现“急于快速解决问题”是导致痛苦的根源,能够从反省自己的过度控制欲开始,做个协商者而非裁决者;帮助我们从时不时的沮丧中挣脱出来,重新获得力量去容忍教育过程的漫长和问题行为的反复以及退行;可以更有力量去抵抗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巨大压力,尽可能不转嫁给孩子。

    懂得情景可以看作”人必须对其作出行动的具体细节的总和“,所以,希望孩子有好的行动,伤害最小的方法、长远有效的方法是建构适合的情景。但仍然是要基于理解儿童——这项最困难也最紧要的工作。并由此更有能力接受“管”字后面漫长的功课,在“管太多”、“不知道管什么”、“什么都不管”、“不知道管什么是最好的”之间寻找平衡点。 

    曾看到徐莉发在朋友圈话,大意是: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前行过程中的退缩,容忍过程的漫长,和过程中的反复。一味追求高效、快速、省事必然无助于教育。

    书中引用了蒙台梭利的一句话——在无意犯的错误中隐藏着巨大的机会,即一旦人们认识并克服它,就能使自己超越某个已知的或梦想达到的目标,并使我们最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既是对孩子的提醒,更是对我们自己的点拨。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著名医生特鲁多墓碑上的这句镌刻,在我看来,是一位基于人本主义、自由教育哲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坚持的,也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需要去思考和尝试着坚持的,尽管,并不容易,仍然值得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儿童、警惕定见、坚持反思,教育中最困难也最紧要的工作——《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hg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