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有哲学意义的,尤其是儒释道,赋予了汉字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和意境,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种哲学。
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但“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又可以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单个的“汉”字就是道,就是美学,就是意境,精神,德......
【道】
何为道?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题主荐德,却无“道”,惜之。
一道字,歪果仁要琢磨透,非哲宗不可达。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以下说的种种美学境界,都是道的形式,道只有一个,而境界却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境界揭示道的不同的性质,故而产生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是对道的阐释,后来进入美学,成为美的概念,实际上,它们均是道的美学别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大美,四时序列,万物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本根“道”,即自然的伟力所致。
境界与道,二者相似,都有象,也都有精,是象与精的统一;它们都是有,又都通向无,是有与无的统一。境界与道最大的不同在于:道之象无具体形象,是一种模糊的意念,惟恍惟惚,而境界其象是具体的。尽管如此,境象亦如道象,也是一种心象。梁启超曰: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为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出于对宇宙本体“道”的尊崇,中国人将美归之于道,又基于对道的艺术诠释,将美归之于道的形态——“意象”和其高级形态“境界”。美在道,亦即美在境界。
【妙】
妙者,真妙也,妙不可言。凡之美者,皆可称妙。
妙首先出现在《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说,道有两个性质:无,有。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有来自无,无生有,因而无比有更根本,妙是对无的评价语。
1.王弼论老子云:妙者,微之极也。
2.《道德经》十四章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里说的不见其首不见其后,既具空间意义,又具时间意义。道是无限的,这里说的无限,既有宏观的无限,也有微观的无限。就妙来说,主要用来说明道微观上的无限。
3.严羽曰: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实见虚)
4.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妙作为道的性质,同样具有这样的特性。至妙的东西往往是语言难以表达的。
5.对道的把握不能凭感官,也不能用语言,而要靠心灵。这心灵,不是纯理念,也不是纯思辨,而是一种兼具理性与感性、思辨与体验的悟。只有这种悟,才能把握道,也只有这种悟,才能体会妙。
【神】
何谓神也?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周易·系辞上传》云:“神无方而易无体。”(无方即无形)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知神就是知变化之道,这无异于说,神就是变化之道。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
从上而知,“神”有三种特点:无形、变化、神奇。
“神”至唐而成审美概念,唐·张怀瓘把艺术分成三个等级:神,妙,能,神排第一。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这就是说,诗之美就在于入神,达到神这个境地,就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神与妙之间关系密切,神必妙,妙必神。但也有区别:神更为哲学化,而妙更为美学化。神最重要的在变化,妙最重要的在精微。神含义更丰富,运用面更广,妙的含义相对比较确定,只在审美上运用。
“神”与形对立时,就不再是一个审美判断词,它成为境界内在的方面、灵魂的方面,由此派生了一个重要美学理论传神写照,这个理论的要点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神似。
所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逸】
何谓逸? 逸是一种幽远淡泊、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南田曰:
“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
逸,作为美学理念是在宋元才得以凸现的,宋代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把画分成能、妙、神、逸四格,逸格最高。他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唐代评画,“神”为至高,重其独出心裁的创造性和神出鬼没般的变化性。吴道子是卓越代表。宋元评画,“逸”为至高,重其自然性与自由性,元代文人画家倪瓒为其表率。
【清】
何谓清?清澈澄明也。
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里的清指眼神的清澈、晶莹。
在魏晋文学中的审美特征为“清简通脱、清净澄澈、出尘脱俗、玄远深邃”,核心旨意简言之为:“简约、清澈、玄远。”
《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说文解字曰:”清,朗也,澄水之貌。朗也,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
老子曰:清静无为。《清静经》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从道家审美而言,“道”既是最高的存在,也是美的本源、审美的本质,那么“清”自然成为最高的美,因为它是“道”的显现,老子云:“天得一以清”。“清”不仅体现在文艺审美创作的美学追求上,清淡素朴的美还体现在创作者的人格修养、人生境界上,由“道”的清净、无为所塑造的恬淡人格。而庄子则更多、更鲜明地谈到了“道”的“无为”所带来的这种清淡的人格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也,圣人之德也。”
【丽】
何谓丽?物尤则妖,美极则丽。
《离卦·彖传》云:“离,丽也。”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丽的本义是附丽,日月附丽于天,才光辉灿烂;百谷草木附丽于土,才千姿百态。
明代美学著作《溪山琴况》曰:“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澹中出,非从妖冶中出也,若音韵不雅,指法不隽,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冰雪之姿,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丽”具有以上美学别称所不具备的优点:第一,丽,华艳,具有形式美的品格。它比妙、神、逸、清等概念要好得多,这些概念都不重视形式美。第二,丽,清雅。丽从清静中发为美音,从古澹中出。清静、古澹,显然就是指清,包括儒家的清正和道家的清真。
注:《溪山琴况》非汉服吧某前辈,该前辈大抵也是直接沿用此书名,该美学著作的作者是徐上瀛,明代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学古典音乐的值得买一本《溪山琴况》阅览。
【韵】
何为韵也?有韵而味长,所谓余音绕梁,言尽而意不尽是为韵。
谓之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韵也,如同习习谷风,流水潺潺。
【静】
什么是静?不是死水一潭。静之妙处,静中有动,静中生动,动静一体。合乎自然,隐于呼吸,与天地同脉。
云卷风舒,秋叶飘零,澄湖月影,幽篁雅琴,春空花落.......
有人讲,静就是静,其实动静是一体的,绝对的静,那就是寂灭了,那毫无意义。关于静的阐释,可以用王摩诘的诗来表现,很合适。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以禅宗入诗,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余秋雨说王维走着走着把自己走成了青苔,秒评。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美,静本身就是一种美。
《书事》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孙可留,不在春色秋光,而在于永恒的宁静,超越世俗!
【真】
何谓真?真——美之本体也。所谓“真”就是永葆物与人本质之真。
对“真”的阐述,道家是最早的。老子心目中的“真”,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质、本相、本色一种自然而又真实的状态。
而儒家则以“诚”为“真”,子思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子思推出一个“至诚”的观念: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所谓“至诚”,也就是至真、至善,人的天赋本性就是人的真性情,所谓“尽性”者,如郑玄云:“顺理之使不失其所”。“诚”,真诚、诚实,子思将它视为人与万物的本性,不虚伪、不欺诈,“君子诚之为贵”,在道德修养领域,“诚”是一杆标尺,是真道德假道德的试金石。
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儒家则说:“其德乃诚”。 老子言“信”,以“真”为前提,而“信”的本质是“真”。
【浩】
公孙丑问孟子说:“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又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余谓之曰:独立思考之精神,善良悲悯之情怀,舍生取义之勇气。
正是这些光明的力量,使这个民族在面对最苦难、最黑暗的时候,总有浩气激荡,在腐朽和残暴势力面前没有丧失追求光明的希望。
后记:
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的精神,一个“中”,一个“道”,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一个“字”从诞生到如今,绵延几千年,期间演变,进化,吸纳,熔铸各种哲学和审美理念,包含各种典故、秩事、精神,已不是表意那么简单了。以上10字,如果完整阐释清楚,内容至少增加5倍,因此为了减少阅读疲劳,我删去了大部内容。如果有支持,我会继续更新剩余内容,暂时入选的有30个字,现在写的不到一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