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段话,于17年9月20日色达观天葬后发于朋友圈。有时候想,天葬,这个念叨了很多年并在终得一见时刻带来不小冲击的仪式,仅此寥寥数语,是否太过敷衍?写一段,不涉生死,不论活法,无关宗教,甚至不深挖沉淀,只叙事,也是给曾经的执念一个交代。
不同于汉文化的土葬和火葬,天葬,是藏区大众普遍的一种葬丧方式。将肉身反哺与自然界其他物种,是对生前的赎罪,也是死后最大的善业。
已经说不清是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得知天葬,对观天葬的念想,也绝不是好奇心使然,更多的,是想知道,当有一天,你看着身体被一刀刀肢解,骨架被砸碎,拌以酥油和糠粑,被秃鹫竞食,那些个打不开的心结,放不下的妄念,会不会因此,松一点点?就像抵达色达的前一天,跟同行小伙伴说的:别把天葬台看成旅游景点,不要拍照,注意言行,就当是,有人走了,我们刚好路过,因缘际遇,送他们一程。
9月20日,阴天,色达天葬台,到的时候,看台上已挤满了人,一个个亡者被家人送上天葬台,或麻袋,或水桶,或扛,或抬,心里微有波澜,看吧,那一个个,生前或叱咤风云,或平淡无奇,死后,都以这般极简的方式,殊途同归。
数百只秃鹫,从远处赶来,或盘旋于空中嘶鸣,或静立于山坡等待,我总觉得这是个颇具智慧的群体,偶尔派出几只前往天葬台,看到喇嘛和家人驱赶的手势,便后退静待,包括后来的蚕食,一批一批,有序进场,不争不抢,是你的,总是你的,左右不过,时间而已。

天葬台的四周都有幕布围住,看得并不真切,偶尔秃鹫在啃食过程中拉扯肌肉内脏飞起之时,人群中总能爆发出一阵阵的嘈杂声;周围一堆长枪短炮,工作人员一遍遍的喊“大家不要拍照,将心比心,如果是你的家人办葬礼,别人拍照你会怎样? ”“灵魂是有感应的,你如果一直拍,小心他们会跟着你回家。”然而,一部分放下,一部分又举起。我扫过这20%以上的人群,挺反感,可转念,这些在此时表现的极不尊重死者和家属的人,回到他们的生活中,一定也有一堆真诚以待的朋友,一定也被人夸着和善,得体,各种好。那么,人与人的交往,何为原则底线?人对人的看法,是否带有很强的自我局限?那一刻,在心里轻叹,终究,还是自以为是了。
趁机走向工作人员,聊起藏区文化,藏汉之间对待死亡的差别。你几乎看不到藏族人面对死亡时的哭天抢地,他们通常平静地接受,然后冷静地安排。生死这道轮回,每个人都将跨越,而在灵魂还未曾离开之时,让他看到,我们依旧会很好,是对亡者的最大告慰,从而让他走得轻松。一直不明白,汉文化为何回避死亡,我们从不被教育如何正确看待死亡,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能更好地生。
人群开始疏散的时候,终究还是忍不住,走向了天葬台,喇嘛并没有阻拦,于是念着“唵嘛呢叭咪吽”站在了家属的位置近距离观看,纵然之前就知道天葬的全过程,也不可想象当有一天,一直自诩为自然界最高级生物的人类,生生地成了食物链的一环时,会是如此之惨烈。秃鹫的竞食,和人在餐桌上吃着带骨肉类时,并无二致,无须多述。人,舍却一生,真的无非只是一副皮囊而已。而这一生,以何种方式存在,确是个穷尽一生都值得追寻的问题。奇怪的是,天葬台上的几位亡者,当他们的身体内脏都被啃尽的时候,唯独手掌和脚掌都被完整的留下了,我盯着那几双泛白无力的手脚很长时间回不过神,是不是,将人的一生进行缩略,唯行走记录四字而已?
抬头看看天,阴霾已去,蓝天破出,据说,一旦天葬,随着天葬师的祭语,再多的乌云都会散开,露出一片蓝天,方便众生更接近天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