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到底如何把握,才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即使已经看了许多育儿理论,可每当面对孩子的时候,“老习惯” “老毛病” 又重新出现?
我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总是忍不住拿起勺子来喂他。
我看到孩子和其他小孩争抢玩具,总是忍不住出面制止。
我看到孩子踮起脚去拿东西,总是忍不住上前一步帮他拿下来。
我看到孩子在外面乱跑乱碰,总是忍不住对他严厉警告。
..........
你和我一样吗?每天都在上演 “全能父母”。

我们总是期望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权威,父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们总是期望孩子要遵守父母和社会给他制定的规矩。
也许,是因为我们能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感,感受到掌控和指引的成就感。
我们却很难意识到,在和孩子的关系中,我们其实大多是为了自我满足。
而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1)换位理解
为了去真正感受孩子的想法,我们先试试以他的角度来回应我们日常的管教:
如果你四岁,
你父母每天都对你说:“多吃蔬菜,多吃肉,你才能长高啊。来,张嘴吃下去。”
你的感受或许是:“我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你们天天不停的念叨,弄得我都没了食欲。”
你父母常说:“你还太小,我来帮你拿。” “过来,我把你的帽子带好。” “你别弄了,我来。”
你的感受或许是:“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做很多事情。为什么总是你们说了算?”
你父母每天都问你:“今天在幼儿园,你都吃什么了?吃饱了吗?你玩儿什么了?你和谁一起玩儿的?”
你的感受或许是:“每天都问一样的问题,真是懒得回答。”
当你和其他孩子玩儿的正开心,你父母时不时大声喊叫:“停下!你们不可以这样。” “别这么玩儿,太危险!” “到时间了,快跟我回家。”
你的感受或许是:“吓我一跳,为什么限制这么多?真扫兴,我还想继续玩儿呢。我知道什么危险什么不危险,别总对我大吼大叫。”
你的父母拿你和其他孩子比较:“你看某某,都长这么高了,是因为他比你吃得多吃得好,你不好好吃饭。” “你看他,比你乖多了,你怎么这么闹腾。”
你的感受或许是:“你们不要总拿我跟别人比,真讨厌,我比他好多了。”
你能从里面感受到什么?
父母无时无刻的管教,帮助,叮嘱,让孩子常常会产生抵触心态,让孩子不知所措,让孩子对自己总是产生怀疑。
另一个例子:
有一个妈妈,她对孩子严加管教,在她眼皮子底下孩子不能做不能说的事情很多。她的孩子看上去小心翼翼,乖巧谨慎,做什么事之前都要先和妈妈汇报一下。
但是,有几次,我看到当他的妈妈不在边上时,他却表现出另外一种性格,肆无忌惮的调皮,像是在发泄憋了很久的能量。没有妈妈的提醒,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意识到玩儿和搞破坏的界限。好像他从未在自己的错误中成长过,总是得依赖妈妈的提醒,但是一旦没有提醒,他只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从而肆无忌惮。
很多育儿专家都说过:只有自由和独立,才能让孩子真正走向自控。

我们平时到底该如何鼓励孩子自立呢?
(2)鼓励自立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给了几个很有效果的小技巧: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给孩子提供机会来练习 “做决定”,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例如:父母问孩子:“你想现在回家,还是五分钟后回家?” “你想现在看电视,还是吃完饭再看?”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他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看到孩子在试图打开一个瓶子,不是说:“给我,让我来打开。” 而是:“是不太容易打开,如果一会儿还打不开,你可以想想看有没有其他方法,或者我们可以一起解决。”
3. 不问太多问题。
孩子想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例如:孩子放学回家,父母不要试图问清楚一天都发生了什么,或者发现当孩子回家时心情不好,父母千万不能急切的询问原因。而是:“你回来了!”
等待孩子自己张口。
4. 别急着告诉答案。
当孩子提问时,应该引导他们自己寻求答案。
例如:孩子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可以先反问回去:“这个问题挺有趣,你是怎么想的?” “我们可以一起在书上找找答案。”
5.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让孩子知道,除了爸妈,还有其他人或者组织可以帮他们解决问题。
例如:孩子问:“妈妈,我的鞋开胶了,你能给我买双新的吗?”, 父母可以说:“如果粘上还可以继续穿,你可以先拿给修鞋店,让他们先帮帮忙。”
6. 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保护好孩子的希望,梦想以及为了梦想做出的一切努力。尽管有些愿望在父母看来不切实际,但我们也要控制自己不要做评判或者打击他的积极性,让孩子自己体会努力实现愿望的过程。
7. 不要当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当孩子听到父母和其他人当面议论自己的时候,除了尴尬和不舒服,会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在把他们当成一个附属品,随意贴上标签。
比如:“这孩子有些害羞。” “他以前脾气比现在大多了。”
8. 尊重孩子的 “害怕” 和 “没准备好”。
当孩子害怕骑自行车,害怕游泳,害怕小狗,这些只能说明他们还没有准备好去尝试和接受。父母这时候切忌不要妄下评论:“你胆子真小。”,更不能强迫和催促孩子,而是说:“没关系,等你准备好了,你会做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