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单位上陆续有一些博士离职。人们偶尔会谈论起来,常常还会提到一些大道理。
我想了一下,觉得离职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儿。关键之处,在于离职前边加了一个叫做博士的名词。博士离职,于是就很容易被理解成高端人才的流失。人们谈论,也往往是在假设这个说法成立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个单位的离职率到底多高才合适呢?
原来我在北京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时候,有次得知我所在的那家公司,每个月的离职的数字是300人。正是基于这种前提,我去办理离职手续的时候,流程简单的简直就像是完全自助一般。
刚来到公司里边上班的时候,公司发了我一台联想的台式机,里边预装好了正版的win7。发了我一个u盾(正式名称不是这个),上边有不断更新的动态密码,是登录公司内网办公系统用的,实际的密码就是静态密码+随时更新的密码。当我离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抬头,我自己抱着台式机跑到总部那栋楼上边,跑上跑下,也就是一个小时的样子,我就彻底和这家公司没有关系了。一切合理合法,根本就在合同上写着。你去抠合同,绝对找不到任何公司的不对。
那是我第一次经历离职,也是我第一次享受这种全自动的流程。怎么说呢,很痛快吧。
当我离职完毕,也就是早上十点的样子,我站在大楼下边仰视公司那个骄傲的LOGO,突然发现这根本就与我没有多少关系。我需要考虑的是,接下来,应该做什么了?
任何一家单位都会有考核,也一定会有得志的和不得志的人。
人们为什么会离开某家单位呢?
两种可能,其一是干的不爽。其二是发的钱不够多。
基于我们单位博士在当地的收入,相对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是可以排除后者的。剩下的,就是干的不爽了。为什么会不爽呢?想来也简单,无非是自己的期许和现有的事实无法匹配。得到的低于期许罢了。也看不到更多改变的可能性。于是离开。
至于博士是不是得到了公平待遇,我们不做评价。冷酷些说,其实我觉得问题根本不大,你走了,对这家单位根本是毫发无损。即使是研究所听着这么像是象牙塔的地方,也根本不是依靠一群刚毕业的博士支撑着。事实上,当你支撑的时间越长,你就越会发现,支撑着一个单位的是那些磨砺许久,也许没有什么耀眼光华、学历也并没有那么高的踏实肯干的普通员工。这些人常加班、常熬夜、常想尽办法的推动许多看起来根本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然而,他们懂规矩。
在三体的世界中生存,你得明白黑暗森林法则。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他存在了许久,一定便有他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也有他存在的规则。你可以不服从这些规则,代价是你混得不好,或者屡屡碰壁。
博士就意味着高端么?任何一个生态链中都要有捕食者、也有被捕食者。不能是千人一技。大家既然在同一个生态链中生存,就得明白各自的角色。按照套路出牌,自己舒服,别人也会舒服。反之,如果你不去用心体会许多事儿,你就根本没有明白自己到底身处何处。也就不配在这里生存下去。
我身边有很多博士,我问过他们,或者亲自观察过他们,发现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是开心,总是在努力。这些人大多不抱怨,积极的去领悟规则。逐步的赢得人们的认可后,他们也就成为了集体中一员,而且会做得更好。刚到一处,你会发现,决定你在一处成败的并非是所谓的能力。而是你对眼睛看不到的规则的领悟能力和应用速度。越是优秀的人越可能极快速的领悟这些规则。越傻的人越有所谓的个性,并越显示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其实,扯啥淡。大家都是读书拼出来的。谁也不比谁傻,每个人都长着一双眼睛,都有自己的领悟能力。
不想干,就走呗。腿长在你身上,没人拦着你。你前脚一出门,后脚马上就有人会补上空缺,这世界上的人还少么?博士有那么稀缺?想啥呢。
人如韭菜,长完一拨又是一拨,牛逼的人每个年龄段,每个批次中都会出现。时间的脚步从来都是不会停顿的。你错过一波之后,就只能跟后边的一波人竞争了。大浪淘沙,大浪淘沙,有人总是会落后一步,赶不上点。
离职的博士也必定会找到新归宿。
只是希望,那个归宿有你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