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素材来源《中国史纲50讲》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变革最激烈的时期之一,它终结了封建社会,中国走上大一统帝国。这个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先从周琴之变说起:
法家逻辑
百家争鸣的诸多学说,注重提升战争效率的学说,会获得诸侯们在政治上的更多支持。
法家在这方面显然是最有优势的,儒家显得迂腐,道家追求出世。
法家认为,身份的高低由你从战场上拎回来的人头数量决定,血统的标准靠边站。
这样的政策激励性非常强大,人们争先恐后地出去打仗,战争效率大幅提升。
秦国因为执行的最好加上地理位置易守难攻,最终统一了六国。
但是一旦秦国统一了天下,法家的逻辑就走到头了。
变法的国家主要讲究的是战争效率,都是靠掠夺外部来滋养内部,秦国一统天下后,没有外部了,这种情况下,秦国只有掠夺百姓来滋养朝廷。于是秦二世就亡国了。
秦灭以后,中国进入的楚汉争霸,项羽分封天下,于是又出现了战国时代的格局状态,于是法家的逻辑又走通了,可以外部掠夺资源扩张,于是被分封在秦地的刘邦最终胜出。
此时又出现了秦国的情况,法家的治理方式肯定不能用了,于是汉高祖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
至于为什么汉高祖会选择道家,是因为刘邦是平民出身,征服天下只能靠团结足够多的人,刘邦和这些人近乎是合伙人的关系,并没有压倒性力量来钳制他们所以只能选择道家的无为而治。
但由于技术进步和新经济资源已经被开发出来了,这让刘邦有能力在制度上继承秦朝。
刘邦通过继承秦朝的制度,同时利用同姓宗族跟朝廷重臣的制造制衡,最终在汉武帝时代将各方力量大而化小,中国于是进入了独尊儒术的时代。
汉武帝为何“独尊儒术”
汉武帝雄才大略,从内外两个方向都下重手,重整了帝国秩序。这样一来,讲求无为而治、追求出世的道家逻辑不合胃口了,他要寻求新的意识形态,来论证自己各种作为的正当性。
于是那些追求入世的学说,又有机会了。法家的逻辑肯定不行,所以更好的选项就是儒家了。
对儒家来说,能做到的最多就是:我迎合你的权力,只要你接受了我的这套观念系统,我就可以来论证你统治的正当性。
合伙干之后,一个变化浮现出来了:对儒家来说,我这套观念系统论证了你的正当性,对它的解释能力不在你手里,而在我手里。也就是说,儒学的解释能力,在儒生集团手里,而不在皇帝手里。儒生以这种方式对皇帝形成一个反制能力。
从此之后,中国约两千年的历史命运,也浮现出基本形态了,这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又称“外儒内法”。
什么意思呢?从观念层面来看,是儒家在主导,儒生解读着天意,君主也不敢完全违背儒家的教导而行事。儒家表面上的迂腐,却为君主划出了大致的行动边界;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却还是法家逻辑。
小结:如果把上面的历史天下当做一步创业史来看的话
创业初期毫无疑问最有效率的就是法家,此时的市场格局不确定,自身也许也不是很好,而且可能敌强我弱,在这个市场环境中,所有的任务都是集中力量处理核心事务,市场竞争、业绩目标,为的是活着,办大事不拘小节,甚至违背一些商业道德或者违反一些法律规定(比如3Q大战前的腾讯就是个流氓公司)
创业成功之后的治理手段就很像是儒家,这时候公司壮大没有了生死危机,公司的制度流程标准就开始实行,要有“礼”,也就是规矩,通过这一整套的方式,以使公司更有规范性,就像腾讯经过3Q大战之后,意识到原有的模式走到了尽头,只有让更多的合作伙伴信任自己,愿意跟自己合作才是未来,只是在合作中看似大家互惠互利,其实背后依然是腾讯来的主导的市场竞争以及业绩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