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初识时间开销记录
2017年初刚开始尝试做时间开销记录时,感觉每天有各种不同的行动种类,怎么才能进行记录呢,内心十分迷茫。
第一天就整整记录了两大页纸,连续三天就记录了6-7页笔记本。
到了周末来看,根本就是一摊流水账,不但看起来很费劲,许多事情觉得好像也没必要记录
比如:早上买了喜欢的包子,时间5分钟,晚上去看电影,时间120分钟。后来记录几天就搁下了,本来想提高效率,结果感觉好像白白浪费了时间。
2-反思再反思
经过反思,我发现其实问题都来自于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如果运用时间开销记录的三个原则,应该这样做:
1.把经常做的事进行一个大分类,比如把吃饭、睡觉这类的事合并记录为“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其他的小事件也可以尝试分类。
2.在大分类下添加小科目进行补充。比如:在“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大类下,添加“个人生活时间支出”、“家庭教育时间支出”、“陪伴父母时间支出”等小类。
3.做好分界说明。在教育时间支出和投资时间支出两个大类下,明确标注辅导孩子的时间全部并入投资支出,个人自学的时间开支划入教育时间支出。

3-如何记录时间开销
可以用“3w1h”法则来记录时间开销,具体操作如下:
What:记录时间开销,可以有效管理个人行动事件,为下一次行动提供经验参考。
Why:因为不有效记录的话,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行动规律和时间消耗,进而无法有效预知和管理自己未来的行动。如果没有科学记录方法,同样会造成使用时候的困难。
Where:自己个人的每一次行动时间都可以科学地进行记录。
How:
1.不断调整,逐步精细。先从使用最多的部分开始分类,逐步推进。如果刚开始没有思路,也不用焦虑,在使用熟练后便可以有效分类。
2.管理细化,辅助添加。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有的大类范围过宽,需要添加合适的小类别科目举行辅助说明,便于使用时进行查找。
3.适合自己,不管其他。分类方法的主要原则是适合自己的实际,不一定非要符合某个特定标准,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遇到分类有交叉点的两个大类时,必须把分界标准详细说明,避免使用时混淆不清。
举个例子说明:
目标:星期日花一个下午时间使用时间开销分类法把自己本周的时间开销进行一个分类管理。
行动方案:
1. 不断调整,逐步精细。先从使用最多的时间支出开始分类,看能分成个大类?这几个大类是否足够涵盖日常时间开销?分类是否科学、便于查找?其余部分是否还需要划分为小类?
2.管理细化,辅助添加。对于大类的分类是否符合日常需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过于粗放的分类中,有哪几个需要添加下类辅助的?为什么?添加后的好处是什么?
3.适合自己,不管其他。使用几天后回顾分类标准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是否存在两个分类有交叉的区域?查找时是否能够准确区分两者的界限?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如何改进?
总之,记录时间开销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自己。把握住三个要点即可做好:
一是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完美。要逐步修改直至完美。
二是要有每天前进一小步的思维,逐步去改善调整。
三是及时回顾,消除摩棱两可的地方,做到逻辑清楚,边界明确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