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同事亲聊,聊着聊着就说起老古董的话题,出生地。
她说打小是在重庆长大的,现在父母兄妹都在那面,每年也都有回去的。
问起说怎么来这里的,她说因为上学,因为结婚就扎根太原了。
还问起老公是不是本地人的事,她说婆婆是这头的,但公公是东北的那头的,所以祖籍还得填大连。
本以为太原已算北面了,但与大连比起来,还不够北,他们家是真正的跨度比较大的南北配,按生物基因学来说,是最佳的组合,当然她家的女儿也是顶顶聪明的。
聊起习惯问题,也是有趣的结合。
说最先的时候,公公不习惯太原,总想着回去,但回去了又呆不住,家在这头也是放心不下,又跑回来,到了现在倒不愿意回去了,理由是回去还得来,懒得跑,从此就安心住下了。
说起吃饭,也有得说,说东北那面,喜欢炖,而且口味比较重,她们南方吃法又是偏辣,爱吃米饭,太原婆婆这头又是吃面食为主,最先真的是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米与面的纠结,到后来同化了,反倒是公公无面不欢,婆婆也爱上吃米饭了。
聊到吃辣这个节点,她笑了,也是相互妥协中,她的品味淡了,吃得辣少了,而家人们对辣的份额也加量了,也就慢慢融合了。
最有意思说起她家聪明的女儿,每次回到重庆老家,就报怨说吃不上一顿正经火锅,一是汤太辣,再说是没有麻酱蘸料,吃得不香。
说到这儿时,我们都笑了,居然在最正宗的火锅天堂里,能说出吃不上正经火锅这样的话,听着确实让人惊讶。
但转念一想,人们对一种东西的认同,其实也正不正宗没有关系,而是一种随着时间推移,思维固化的模式。
譬如对家的认可,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出生地的事,慢慢地被淡化了,回去是想回去,那是根所在,但家在这里,朋友圈也在这里,所以生活的地儿,就成了家了。
譬如饮食,即使是再正宗的吃法,可能打小接受的味道就是根据地域改良过的,久而久之,味就不寻源了,就觉得遵从自己的味觉才是真的,所以就演变成重庆火锅远没有太原火锅正宗的结果。
当然,这种提法很具有挑战性,但真相就是这样,所以也很佩服同事,这一南一北的,非但没有因为地域区别产生过分歧,而是呈一种渐变的方式,逐步妥协退让,最后彻底融合了。
或许,很多时候,改变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只要时间,环境,心理倾倒,也可以引申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度,真的当你某一日回头发现,变已经成了结果了。
当然,关于一南,一北,融汇贯通的问题,更多的是此处心安是吾家这个节点,不知理解对不对,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