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的发展 17/40 爱的发现}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有关,由于母亲满足了这种需求,所以在在喂养过程中亲密关系得到强化,于是爱就产生了。也就是爱是生存需要的附属品。
发展心理学家 亨利.哈罗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更强烈。」
实验对象是恒河猴,它们与人类非常接近,哈罗相信,恒河猴在婴儿期对情感和接触(如喂养、接触、依附等)的基本反应与人类相同。
早起研究:
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人工抚养时,哈罗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棉花布垫子,当垫子被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垫子放回去它们就更快活、满足。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一定还有一种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他们进一步进行实验。制作了两只母猴,一只是木头做的,外面用海绵和毛织物包裹起来,在胸前安装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提供温暖的灯泡。另一只用铁丝网制成,同样安装了奶瓶和内置灯泡,唯一没有海绵包裹,也就是除了“接触安慰”的差别,其它完全一样。
分别进行了不同场景的实验:
1.两只人造母猴分别放到单独的房间,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由两只母猴喂养。
2.实验人员在房间里放入可怕的物品。为了了解:在感到害怕时,由不同母猴喂养的幼猴分别会如何反应。
3.“旷场实验”,将幼猴放进一个新的不熟悉的房间,里面放置各种玩具。设置三种情况:房间里出现木制母猴、出现铁丝母猴,以及两者都不出现。
4.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次相聚,验证依恋关系是否还能保持。
结果发现:
1.第一个实验中,幼猴偏爱海绵布包裹的木制母猴,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也是如此,它们到铁丝母猴那里吃奶,吃完迅速返回木制母猴身边。
这证实了:「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依恋母亲的主要因素,“接触安慰”是产生依恋的重要影响。」
且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
2.恐惧物品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依恋关系。每当幼猴感到害怕时,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
3.“旷场实验”中,在陌生环境,所有幼猴一看到木制母猴就冲过去,用身体蹭它,摆弄它的身体。一会儿,这些幼猴将木制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开始在新环境里探索和玩耍各种物品,然后返回母亲怀抱,循环往复。当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开始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或者跑向母猴曾出现的地方尖叫、哭喊。
就像现实中,当父母在场时,孩子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充满好奇乐意探索周围的环境。
4.将过了哺乳期的幼猴与母猴分离一段时间,再次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变化是:它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目前去探索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显然,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
研究人员指出:因重聚时间较短,假如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
实验应用:
1、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因此男性一样可以养育婴儿;养父母与亲生父母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同样的接触安慰。
2、生活在福利院、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满足生需求远远不够,工作人员要多提供接触安慰。
3、母亲不再是照顾婴儿的唯一合适人选,父亲或其他看护者如爷爷奶奶、育儿嫂、日托中心人员,都可成为合适的看护者。
摘抄:
1.大约70%的孩子在1岁的时候才显现出与成人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
2.受虐待的孩子同样依恋那些施加虐待的父母。照顾者施虐时,他们会保持一点距离,施虐结束后,很快跑回去,依偎在身边。
20220305
科学界判定此项研究是否符合伦理原则的途径之一是看其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有潜在的益处。无论你认为这项研究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时还涉及收养儿童和虐待儿童等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