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电影』观影观书档案电影
【电影推荐】关于伊朗,我有几部电影想说与你听

【电影推荐】关于伊朗,我有几部电影想说与你听

作者: 道貌岸然的鬼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21:25 被阅读17次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当中,对这种运动一维性的描述,称之为时间。

    人也是物质,甚至还具有意识,所以其对于自身的时间流逝更是尤为在乎,如中国先贤孔子就曾感慨: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对个人经历过的时间,就只剩脑海里的回忆,而童年,往往会在我们对过去的回忆里占据一个重要地位。

    童年,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是简单快乐纯真无暇的吧!

    那时的自己,眼神清明,思虑简单,会因为一颗糖果而高兴,会为弄脏了新衣服而伤心,是否也曾因为弄丢了一只鞋子而自责不已呢?

    1 《小鞋子》 بچههای آسمان

    我答应:会给你买一双新鞋子!

    家境贫寒的男孩阿里帮妹妹莎拉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母责罚,他央求莎拉暂时保密,说两人可以替换着穿他的鞋子上学,并答应一定会帮她买双新鞋子。

    然而,只有一双鞋子的兄妹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状况百出。

    阿里因为要等妹妹还回鞋子才能去上学,迟到多次差点被教务主任勒令叫家长。那双鞋子妹妹穿来太大不合适,不小心甩出掉水沟差点被冲走,就连鞋子本身也因为过度频繁的使用而磨损加剧。

    可阿里仍旧没有看到能买新鞋子的希望,每当看见妹妹的委屈更是内疚不已!

    直至有一天,父亲叫阿里趁周末跟他一起去找找园丁的活计做来补贴家用,你能也挣点钱买你想要的东西。

    事情很顺利,这天的收获让父子俩非常开心,父亲说要给儿子买礼物。

    阿里一听便是欣喜,我要给妹妹买双新鞋子!

    父亲笑着告诉他,好,给你也买。

    阿里执拗的抬头重复,先给妹妹买!

    这种由心的快乐,是我一生所求。

    当时父子俩个的谈话,从里到外洋溢的那种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成功的感染了我,正当我控制不住自己微笑时,事故发生了。

    下陡坡时单车手刹失灵,父子俩摔成一团,辛辛苦苦一天挣得钱,又都搭进了医疗费与修车费。

    父亲眼中的彷徨

    是非成败转头看,阿里还是没能挣到给妹妹买新鞋子的钱。

    可这个时候妹妹却意外的发现自己丢失的鞋子穿在别的女孩脚下,她气愤的告诉哥哥,哥哥立马气冲冲的带着妹妹要去讨回公道!

    气冲冲的兄妹

    兄妹俩当时这个派头,让我以为会与那家人生出一番争执,因为此时电影才进行到一半左右,怎么可能会就拿回鞋子呢?

    然而,出乎意料,他们确实没有拿回鞋子,但却是因为自己主动放弃。

    那户人家是三口之家,家中唯一的男人还是个盲人,他俩躲在角落,看着那个母亲送父女二人外出工作挣钱,竟是再没有力气去讨回那双鞋子。

    兄妹对视一眼,落寞的转身回了家。

    当时看到这里,我不得不钦佩这两个小演员的演技,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自然质朴,眉头一动便是双目含“情”。

    来时有多么的气势冲冲,回去是就有多么的低落沮丧。

    阿里当时的心情该是多么的低沉啊,鞋子注定拿不回了,他又没办法挣到钱,家里如今房租都拖欠好久揭不开锅,每次对视妹妹的双眼,都忍不住想要扭头逃避。

    既然天有不测风云,自然也会有柳暗花明的一日。

    某一日在学校,阿里听闻市里将要举办学生五公里长跑比赛,而季军的奖励里包含了一双运动鞋!

    他终于有了新的目标,拿到季军,然后换双女生的新鞋给妹妹。

    那么结果究竟为何呢?我就不剧透了,但绝对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套路。

    《小鞋子》是伊朗电影中我看到的第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也是社会评价最高的那部。

    IMDB8.3分,豆瓣更是9.2分,位列豆瓣TOP250第60名。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花哨的拍摄手法,没有采取博人眼球的各种分镜,就是用直白朴素的镜头和贴近感情的剪辑给你讲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

    阿里想方设法为妹妹买新鞋子是主线,反映儿童的纯真与兄妹的情感。但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在反映伊朗的现实,贫富差距极大的阶层、宗教信仰与生计的冲突等等。

    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哪里呢?

    我喜欢阿里的对责任的担负,不管是对家里还是对妹妹;

    我喜欢莎拉虽年纪小但却拥有的宽容与大度,还有对更弱小者的同情与帮助;

    我喜欢父亲默默的付出,承担一切的苦难却仍能坚守人格的底线,不动摇的信仰;

    我喜欢盲人女儿的乐观,总是微笑的对待他人,困苦中的拾金不昧;

    我喜欢阿里学校里的老师,既严格于纪律,又动容于真情;

    我喜欢电影里的路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拥有着当今少见的善良;

    我喜欢电影结尾的戛然而止,干干净净,欢喜自知。

    2 《一次别离》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

    一次别离引起的关于宗教、家庭、伤害的悲剧

    西敏与纳德

    伊朗,位于中东,而中东这是如今只要一提到就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的地方。不过除了战争,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就是对于伊斯兰的宗教信仰。

    故事开始于一对夫妻理念不同的争执,甚至到了申请离婚的程度,但因为唯一女儿归属的问题,决定暂不离婚而是暂时分居。

    丈夫在妻子走后,只好雇请保姆来照顾家中得了老年痴呆的父亲,但某次回家时发现父亲摔倒在地,而保姆却私自外出了,于是在其回来时含怒赶其离开,推搡中失手将保姆推倒,导致其流产。

    按照法律规定,五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可以按照人命对待,所以其丈夫面临了法院的判决。

    纳德

    由于剧情过于复杂,我就不在此一一细说,总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有一点错,每个人有都有着自己的执念,执念解不开,终局便只能是悲剧。

    电影主要是两个家庭因为这次事件产生交集,继而走向更加难解的结局。

    第一个家庭是中产富裕阶级,丈夫纳德,妻子西敏,得了老年痴呆的爷爷,11岁读小学六年级的女儿特梅。因为家境尚可,所以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思想也就愈加西化,

    第二个家庭是保姆一家,贫民,家境负债累累,宗教信仰虔诚。丈夫失业找不到工作,妻子瑞茨怀孕偷偷找个零工补贴家用,女儿才五岁只好跟着妈妈。

    当第一个悲剧发生后,纳德自认为是保姆不对在先,自己无意伤人;西敏更是感到失望,要怎么才能放心把女儿给他抚养;女儿特梅很挣扎,她以为只要自己不离开,父母就能不离婚,但这个悲剧毁掉了她的期望。

    保姆瑞茨很悲伤,她失去了她的胎儿,而且被污蔑了诚信,她离开也是事出突然,她也没想到老爷子会摔倒在地;瑞茨丈夫很愤怒,自己的妻子瞒着自己外出工作,自己的儿子莫名其妙没了,再联想到自己无端被开除,难道平民活该被欺负;瑞茨女儿很无辜,她还小,不知道这些大人在干什么。

    经过一系列的纠缠挣扎,知道双方都为此疲惫不堪,故事最后终于还是决定要和解。

    我本以为这段揪心的事就这样结束了吧,之后的路还长着呢,经过苦难说不定感情会更坚固呢?

    没想到,我真的是太天真,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大团圆。

    纳德在最后和解时一句负气之言,竟然逼出了更沉重的真相。

    特梅最后的对望
    小萝莉最后的对望

    保姆瑞茨被逼哭了,瑞茨丈夫气愤的要失去自我,小萝莉女儿两眼哀怨。

    纳德满脸错愕,西敏掩面失落,女儿特梅知道希望没了。

    我所期待的幸福没有降临,和解破裂,甚至因为悲剧而团结起来的两个家庭也各自从内部破裂,破镜再也无法重圆。

    或许这就是婚姻,这就是现实。

    纳德与西敏之间只有一门之隔,甚至都知道对方仍旧爱着自己,可因为这种种原因,离婚已经成了现实,唯一还在等待的,只剩下女儿特梅决定她的归属。

    背景里芸芸众生,仿佛也预示着在这红尘里的悲欢离合,你所以为的特殊,都只是些稀疏平常之事罢了。

    《一次别离》IMDB8.3分,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豆瓣8.7分,位列豆瓣电影TOP189名。

    《一次别离》和《小鞋子》是这篇文章里我最想推荐的两部电影,也是我心中最动人的故事。

    之后的三部也都是伊朗电影中的佳作,主要故事线都是以儿童为主视角,反映出现实里的浮生百态。但由于主题类似,所以我会简要述说。

    3《天堂的颜色》 رنگ خدا

    失去双眼,或许,才能看见天堂的颜色

    《天堂的颜色》豆瓣:8.7分

    八岁的墨曼·默罕默德是盲人学校里最用功的孩子,视障也没能妨碍他对美妙的自然万物的独特感受力,他时常虔诚地用双手去找寻心中的真主安拉。

    然而,命运却喜欢同他开玩笑,母亲离去多年后,父亲为了再娶,决定甩掉他这个拖油瓶。

    父亲先把墨曼从盲人学校接回家,在家乡,墨曼从奶奶与两个妹妹那里,得到真挚的爱,感受到了秀美风景里所藏的快乐。

    可快乐总是暂时的,他接着就被父亲连拖带拽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处当学徒……

    “听说,真主是人看不见的,只能感受到,触摸到”

    在片中,奶奶说,她不担心看不见东西的孙子默罕默德,但却很担心自己的两眼完好的儿子。成人往往由于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而失去信仰,对世界和上帝都熟视无睹起来,变得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很危险。卡夫卡说,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虽然渴望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完全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因为可能逃避而陷入更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苦难当中。——豆瓣用户 为为

    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用一个盲童的视角为出发,所呈现的《天堂的颜色》,其让观众所为之感知的是一种纯粹无邪属于孩子的美好,而伊朗如画般的山色更成为了电影至美的所在,但这却又并不是一部止于美的电影,导演最后将这一切以打破所形成的悲情,以小见大所写实于人性的复杂与救赎,亦是如此深刻。——豆瓣用户 梦里诗书

    4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خانه ي دوست كجاست؟

    为了帮助他人你能做到何种地步?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豆瓣:8.6分

    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

    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

    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

    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

    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片中男主角小孩的努力与求助的人的冷漠形成鲜明对立,表现出了导演对成长前后人生态度转变的思考。

    在大人眼里孩子都是沉默的羔羊,唯有没忘记过自己曾是孩子的人知道,那时候友情的光亮有多沉,犹如朋友眼中倾泻而出的暴雨打在心上。最喜欢的人物是老铁匠,黑夜陪小主角走过一扇扇彩窗,他以自己造的门为豪,以致它们被搬往城市的人们带走后,他还亲自去城里寻找。——豆瓣用户 井斯特·囧安娜

    纯真质朴的儿童题材电影。儿童的认真、善良与执着让人感动,一波三折的过程让人揪心。成年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变得目光短浅,失去了对儿童的尊重,失去了倾听的耐心,与儿童相比十分可悲。小男孩天真无邪的眼睛里映出内心满满的担忧与彷徨,却又坚定而执着地为他人担起责任。最后点睛之笔让人为之动容。——豆瓣用户 汪金卫

    5 《白气球》   بادکنک سفيد

    一张失落的纸币,所折射出的众生百相

    《白气球》豆瓣:8.1分

    伊朗新年之前,小女孩纳西亚随妈妈到集市购买过年用品,路过驯蛇人的摊位,发现众人围观,挤进去才发现他正在吆喝,要观众掏钱看蛇类表演,并贩卖肥大的金鱼。

    纳西亚很想买一只金鱼,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妈妈手里只有500图曼的过年钱,而一条鱼要100图曼,所以妈妈只得带着纳西亚回家。

    她本想用新年礼物跟妈妈讨价还价,但却被严词拒绝。失望的她只得拜托哥哥帮忙,结果哥哥说服了妈妈,把500图曼给了她。

    纳西亚把钱放进小鱼罐,兴冲冲地跑到养蛇人的摊位,准备满足心愿。然而事情在此突然发生了转机…

    看这部片子的过程简直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拷问,或者说是对你善恶观的检测。每当你看到一个情景,一般都会猜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而这部电影会让你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世故”。

    本以为耍蛇人不会把钱还给小女孩,以为青年士兵会骗妹妹,以为哥哥会顺手偷走盲人的口香糖,以为阿富汗少年会把枪棍子的哥哥打一顿然后走掉,以为店主不会在过年这天来店门口…结果都和我想的相反。可能电影就是一片纯粹之地,能把人性的美好平铺直叙,我们把丑恶赤裸裸地呈现。 ——豆瓣用户 啊啦拉阿拉蕾

    但是当你以为一切都很美好,看到故事的结尾,终于意识到为何电影中还没出现片名所说的白气球的时候,白气球出现了。

    可是,你会悲凉的发现,世道其实还真的有那么冷漠。

    当她实现了心愿,童真般地跑开之后,却把怅茫丢给了阿富汗少年。这便是主观现实,值得令人思考的现实。小孩子的直率天真理当原谅,而成人世界里的冷漠疏离却不可苟同。一部儿童题材的影片能够映示出成人世界的社会评判与道德关注,足以体现出无论是阿巴斯还是潘纳希的导演功力及人生态度。——豆瓣用户 麦克阿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推荐】关于伊朗,我有几部电影想说与你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p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