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为什么爱读书?因为快乐呀,多简单。
从我的体会来说,读书实实在在的让我快乐。有的能让你哈哈大笑,有的是令人会心一笑,有的竟可以是好像慈眉善目的长者摸摸你的头拍拍你的肩膀那样给你理解和鼓舞,更有的是高深智者——轻言细语就抚平了你紧皱的眉头、拨亮了你的心,多好啊!
有的时候,外面正大雨滂沱、漆黑夜深,知交好友在天涯,时差温差各种差让我们无法及时交谈,这时候与一本好书相伴,穿越时空与写书的人遥相呼应心意相通——
“有些书与我们的交流方式与我们的爱人同等热烈,而且更加诚实可靠”,“那位作者用确切的文字描述了一种我们原以为只有我们自己才有所会心的情境,一时间,我们就像两个早早地去赴约吃饭的爱人,兴奋不已地发现两人间竟有这么多的共同点(陶醉之下,只能嚼几口眼前的开胃小食,哪有心思再去吃什么正餐),我们也会把书暂时放下,带点乖张的微笑着盯着书脊不放,仿佛在说:‘何等幸运,邂逅此君。’”
——这些话是谁说的?阿兰.德波顿。
读他的书,正收获如此感受。亮、暖、柔和、兴奋、愉悦,仿佛从书里伸出了一道彩虹,你一抬眼,看到彩虹另一端,站着正是作者本人,彼此眼神一碰,拈花一笑。多么愉快!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早几天跟孩子班主任通电话,老师特别负责任还特别有办法,对班级建设和同学们的学习状态调整付出很大心血,几乎每个人都在进步,成绩傲人,不过——嘿嘿,咱家这位同学表现很不怎么样,竟退步了几十名!吓人吧?
任哪一位家长听到这样的情况,都不会开心,我当然不可能高兴,但也没有特别不高兴。
我答应老师跟孩子好好谈谈,让他给我打电话。
两天内,孩子并没有给我来电,班主任肯定跟他说了,而他,大概齐的知道我要跟他说什么,所以,就逃避。那么我,是不是要如他所预测的那样严重的谈谈为什么要读书要怎样解决学习困难这些呢?
我曾经用过不少自认为相当轻松有趣而内涵深刻的摆事实讲道理来谈这类话题,自认为好在没有大吼大叫或是苦大仇深,觉得自己很是一个不错的妈。
但事实是:他在退步。
我要不要严肃的把问题拎出来狠狠地敲他的警钟?要不要博古论今苦口婆心?
仅仅是他本人的问题吗?不是的,孩子不开心,内心深处不开心。一棵小树苗被迫离开温馨熟悉喜爱的环境,懵懂的被移植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土壤里,之前描述的跟实际上的有巨大差异,有很多小树苗不可能预料的天气温度湿度等等的不同,小树苗使劲儿了,也想长高,可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小树苗累了,有点儿泄气。我想是这样的。
读书还有另外一种快乐,是关于一起读书的人,李清照 在《金石录后序》中描述与夫君赵明诚的读书生活——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哎,看看!这两人比拼记忆力的游戏情景如同正在眼前:
李清照或者赵明诚,赢的一方可以先喝茶,举着茶杯得意大笑,结果茶水倾覆在了自己怀中,低头看看茶没喝着又湿了衣服,相对又是一番大笑!这是多大的快乐!可不就“甘心老是乡矣”嘛!
跑题了,真是云中漫步体的跑题跑不停,这哪能适合拿来跟初中孩子说呢?
反正嘛,题虽然跑了,心没跑,还是关于快乐。
傍晚,孩子终于在老师督促下打来电话,急急忙忙地:“妈妈,你找我有事?”
“嗯,是啊,你周末电话打不通,妈妈想你了。你@#?%*...”
“妈妈,你说你重要的事情吧,我要上晚自习了。”
“你声音有点沙哑,你感冒了吗?”
“没有。”
“你变声了吗?”
“没有。”
“哦好吧,你声音挺好听的。”
孩子扑哧一乐,“好吧妈妈,周末我看了微信后给你打电话。”
“好,你去自习吧。”
放下电话,低头想想挺好笑,要是老师问,你妈妈跟你说什么了?孩子说妈妈说我声音挺好听的。老师会有多么的莫名其妙不?
可我真不能在紧迫的两分钟里逮着他一番训呀,“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呢人家。
不是么?
这是特殊情况,与每天跟孩子在一起不一样。我只是觉得,当我没办法把自己送到千里之外去给孩子一个甜蜜快乐的读书环境时,我要求自己尽可能的给予理解并努力营造一个“距离有时候也不算距离”的温馨。
我的逻辑是:维护孩子的信心和快乐比一百个读书道理都要更重要。
—— . ——. ——. ——. ——. ——.—— .—— .——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