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家训里的一句话。我第一次知道这句话,还是在我工作了几年以后。
那是一年的春节前,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对联,我们兄弟几人也在绞尽脑汁为对联上写什么内容而发愁。没有上过学读过书的父亲给我们说了这幅对联。我当时还埋怨父亲没有说清楚。因为我压根还不知道这对联,为是哪几个字还和父亲争执了一会儿,每每想起当时情景,就觉得特别惭愧,含辛茹苦的父母供我读了十几年的书,我竟然连这句话都不知道!
这么一副对联,字面上说衣食不易,不要忘本,不要浪费。今天看,似乎有些过时了,从各种政策的导向上,从各种媒体的宣传里,几乎找不到节约这个字眼,因为大家都在关注消费、发展、创新,特别关注什么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啥的,政府关注的是GDP的增速,百姓关心的是物质生活怎么才能更上一层楼,这个时候再提什么节俭,似乎与大气候、大环境格格不入。
一个物件,过去用个十年八年的,只要没有坏,还能用,就只管继续用下去。这个思路明显落伍了,这是我父亲那一代人以及上几代人的思维。如果这种思路盛行,经济如何向前发展?GDP如何才能快速增长?一个物件,现在用一阵子就得淘汰,有些还就是一次性的。也不管它是不是还能使用,用完就用完了,可以做废品处理掉。现在城市里五十年以上的大树、三十年以上的楼房都算是珍品。但管事的不这样想,五十年的大树,砍了正好可以使用;三十年的楼房,该拆了盖新的,不然如何拉动GDP增长呢。

很多单位里都有过这样的事,每过一段时间要做宣传板面,有的是固定在橱窗里,定期适时更换;有的是移动的,这移动的板面多数需要焊接铁架子,这种铁架子往往就是一次性的,摆个十天半个月的,功用就宣告结束。有人说下次接着用,笑话!下次的宣传和这次的完全不一样,规格、标准、内容、形式、要求完全不一样,没法用上次的,那就只有焊接新的铁架子。现在你到很多单位,在一些犄角旮旯诸如避人的楼梯间或者楼后面墙角里,常能看到这样用了一次后被废弃的铁架子,就不足为怪了。
我总以为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节俭总是需要保持的一个习惯、一种品质。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没有节俭托底,原来贫穷的不可能富裕,原来富有的却可能再度陷入贫穷。一个社会不提节俭,即使富裕起来,也会很快破败掉。
那就等着吧。我相信总有一天,节俭这个观念会重新占据舆论高地,重新回到人们思想里和口头上,就像垃圾分类现在被叫得山响一样,而当初有人提起垃圾分类,不仅没有人理睬,还被人当做忧天的杞人嘲笑了一通。我疑心人类的发展,有一项事业从来没有间断过,那就是不断地挖坑和填坑,比如某古都的拆毁与复修。这个接力赛恐怕还要无休止地继续下去,只要人类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