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我为什么不喜欢《喜福会》?

我为什么不喜欢《喜福会》?

作者: 若洛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15:53 被阅读106次

    这部片子当年在美国上映时曾掀起一股热潮,导演王颖也因此得到迈入好莱坞主流商业导演行列的机会,就是后来拍《雪花秘扇》的那位。看完之后,却觉得有点不舒服。

    首先,情节的真实性让人怀疑。比如June的母亲在逃亡时带着大批的金银玉器首饰,年幼的林多用了一个相当幼稚的谎言就逃出了黄家,黄家居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一个怀着孕的下人做了自己的儿媳妇,俞飞鸿因为不堪丈夫的羞辱狠心溺死自己的孩子,邬君梅割肉滴血做药引子给母亲治病来证明自己的孝顺,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真的是这样的面貌?有那么恐怖?大清已经灭亡几十年了,辛亥革命都过去多久了?还有那些头大身子小的畸形老太太,脸化得跟艺妓似的媒婆,真的是中国人的形象?我对此持相当怀疑的态度。再比如林多拉着女儿在大街上拿着证书向每一个过路人炫耀女儿拿了象棋比赛冠军,真的会有这么夸张吗?还有邬君梅自杀来保全女儿的逻辑在哪儿?那个老头子居然让一个小女孩在灵堂前区区几句话就吓住了?中国人真的迷信到了这等浅薄无知的地步了?

    其次是故事的不完整,切断了前因后果。四个女人如何从中国逃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完全没有交代,这让故事失去了基石,变得更不可信。至少从她们当时的处境来看,是看不出她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远渡重洋的。也许,在导演看来,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逃出生天了,远离魔窟了,这就够了。

    这两点让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变成空中楼阁。

    然后,是叙事手法的单一。本片人物众多,涉及四个家庭三代人十二个女人,可见导演确实有野心要拍一部历史画卷式的作品,本片画质绝对算得上精良,但电影毕竟不能等同于绘画,每个女人的故事都采用呆住-沉思-回忆-惊醒-回到现实这种模式来呈现未免显得呆板无趣,也显出导演叙事能力的欠缺。倒不如把故事简化,砍掉部分枝蔓的线索,详细地讲一个故事可能效果更好,对主题的挖掘会更深刻。

    但说到底,王颖的《喜福会》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所以通篇下来处处可见导演对西方人的跪舔,刻意迎合西方审美和对中国的妄加揣度,放大落后愚昧的一面,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真实的中国。这不仅对中西交流无益反而加重了东西方的隔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什么不喜欢《喜福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tf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