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看友写的系列文《玉泉山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个和玉泉山有关的故事,就是北京银锭桥。
有典故说:由于银锭桥身中间大两头细,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一只大元宝。桥体用汉白玉大理石砌成,体白如银。传说晚清时有位状元,在一个万里无云的秋日,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他为这里题了四个字:“银锭观山”。
北京银锭桥位于北京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银锭桥建于明代,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银锭桥周围风光旖旎,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
过去站在桥上向南可见翠屏般的景山和琼岛白塔,向西望西山历历在目,景名为“银锭观山”。1984年,原桥拆除重建,仍以银锭为名。
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东郊时雨、 西便群羊、南囿秋风、燕社鸣秋、 长安观塔、 回光返照、西直折柳。
听听这名字就诗情画意般的让人陶醉。
银锭桥北通往什刹海东岸,岸边四合人家,杨柳纷杂,朱漆小门,高墙灰瓦。桥北直通著名的元代老街“烟袋斜街”,街中:店铺林立,错落高低,五味杂陈,古朴易趣。桥的西面是后海,视野开阔,过去,这里的建筑很少,晴天时,向西望去,可以看到西山的轮廓。
后海北岸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出生地醇亲王府。溥仪三岁登基做了宣统皇帝,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由于载沣不是皇帝,没有资格住进紫禁城,每天要从后海乘轿去皇宫上班,银锭桥是他上下班必经之路。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南洋筹资发动推翻满清的革命,几次起义都失败了,孙中山被指责“远距离革命”,革命阵营内掀起一股倒孙浪潮。汪兆铭不服,只身从南洋潜回北京,在银锭桥埋炸弹刺杀摄政王,后因事情败露被捕,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壮烈诗篇。
要说过去没有雾霾,没有高楼大厦,登桥远望,玉泉山尽收眼底。银锭桥和玉泉山的具体直线距离我不知道,但我上百度地图查坐公交加地铁需要1:30小时左右,可想距离不短。我前些年曾经在重建银锭桥上往西远眺,西山、玉泉山的影子都看不见。
还有一种说法: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一辈子。不知有人试过没有。一个桥一个景,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
明代的大学士、文学家李东阳在一次游慈恩寺后登上银锭桥,望西山思往事,吟成一首《慈恩寺偶成》诗曰:“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何日梦魂忘此地,旧时风景属谁家。林亭路僻多生草,浦树秋深尚带花。犹有可人招不得,诗成须更向渠夸。”从此,“城中第一佳山水”,也就成了“银锭观山”的代称。现在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色了,岁月流逝了,物是人非。
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荦写《过银锭桥旧居》一首诗,诗曰:“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此景此词真美,像一幅画犹在眼前。
不同的季节,看银锭桥有不同的美景。
坊间还有流传:“银绽观山水倒流”的说法。说的是:后海较前海地势低,如果关闭前海东、南岸处的两个水闸,水就会由前海通过银锭桥倒流回后海。
另有一种说法:早年,银锭桥的地方是土坡,西海水经引水槽过李广桥入前海,再回流,经银锭桥至“恭王府“的”洗马坑”,这一说法从地图上看有道理。
曾经,“银锭观山”作为燕京小八景之一,的确名不虚传。站在桥头上往西北眺望,后海的水面越来越宽,也越苍茫,在水天极处,浮现着一痕西山的影子。有时若有似无,有时清明娟秀,有时铺露堆锦。只是曾经。
看山要:宜睛、宜雨、宜朝、宜暮,春夏秋冬,自有风光。而最好于盛夏的雨后,初秋的清晨,残冬的雪后观山最是风景美如画。
银锭桥经1984年重建后,少了岁月的沧桑,前人走过的脚印已不复存在,失去了历史的痕迹,可惜呀,可惜!
一座桥,距今500多年的历史,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历史的见证。

2019-4-9周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