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3)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3)

作者: 启明未来 | 来源:发表于2020-05-28 11:40 被阅读0次

接上篇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图片来源网络

01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将焦虑转嫁给孩子,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个人原因。父母担心自己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担心被社会淘汰,自己停止成长,转而将这种担心、这种压力给到孩子,希望孩子可以成功。

其二,社会原因。现代社会缺乏保障,这严重加深了父母的焦虑。

父母转嫁焦虑的表现,比如:“全陪妈妈,不断让孩子上培优班、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为孩子包办/安排一切、完美孩子的期待、用奖惩来强化控制孩子等等”,这样的父母还有一个“美好”的理由,是为了孩子好。

这样的父母有一个道理没搞明白:你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未来,你不吃不喝的供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你的孩子是如何想的?你的付出是孩子需要的吗?“你考虑过这些到底是谁的心理需求,谁的焦虑?

我的思考

读了这部分内容,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我与孩子之间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彼此都不需要用对方去证明彼此,有爱的联结,根和翅膀,是我最想要的理想状态。

孩子的人生之路,我的人生之路,不同阶段一定会有不同的功课要完成,那也没什么,我可以用爱心包容孩子,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孩子,用自己的成长去带动孩子的成长。

我会放慢脚步,不急躁,耐心的等待时间给我们的复利,我不会绑架我的孩子,感她所感,爱其所是,无比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母女情,我会给到我孩子祝福。

我自己的焦虑自己化解,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未来的不确定,面对自己年龄的增长,我的确也有很多的焦虑和担心,可我自己不会停止成长的脚步,即使踉跄不断,我保证也会一直努力向前,因为我是妈妈,我是女儿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我是我自己的保障。

我不会将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

02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安全岛”

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是在给孩子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

所以,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要更多的与孩子互动,多和她对话,多陪伴孩子。

为什么?

因为,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

客体稳定性一岁半即可形成,而情感稳定性要到三岁才可以。

我的思考

我的女儿小时候基本上都是由奶奶带大,小学以前都没有和我们一起居住,我每天的任务就是上班,回家陪孩子,然后回自己的住所,然后把孩子留给奶奶。

那时我怎么什么都不懂!

一直还挺得意,说自己遇到了一个好婆婆,孩子的事情都不用自己管,女儿上幼儿园,我因为看不得孩子哭,就以上班为由从来没有送过孩子,我是在逃避,这个不称职的妈妈!

回想起往事,心中不免自责,往事已过,女儿已经成年,好在女儿成长的很健康,要好好感谢婆婆大人,还有先生和孩子的姑妈。

我这个老母亲,内心对自己过往的教育生出许多的歉意和不满。此刻我下定决心,家永远是我、先生以及女儿一起建造的“安全岛”,我们不离不弃。

如何爱孩子?是从我们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那一刻开始或是更早些就要做的功课,越是带着耐心、带着求知心,带着打磨心,带着建造心,家的“安全岛”就更加散发持久魅力。

03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一个人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他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我”是主体,而重要亲人(父母)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客体关系,主要指一个人内化的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它基本在一个人五岁前完成。

如果童年时,我们的客体关系是健康的,那么我们长大后与别人相处时也会比较健康。如果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不正常,那么我们长大后就难与别人健康相处。

  性格决定命运。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模式,形成于一个人的童年,以后的人生里,我们就会不断将这个模式呈现在现实世界中。所以说,内在客体关系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

客体关系就可以改变,改变的办法,就是认识你自己。

我的思考

家是孩子人格培养的第一场所,父母更是搭建孩子人生舞台背景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步入社会影响特别重大,父母的性格、家庭环境、两人的相处模式、养育风格、家庭氛围等等,无一不在塑造孩子的认知和决定。

夫妻关系融洽、家庭爱意浓浓、充满理解与尊重、对孩子理解、包容、关怀、引导,这些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重要。

孩子的首要心理需要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在与孩子的接触中,特别是我们情绪升起的时刻,要静下来,看到更高处,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也更有价值。想一想《头脑特工队》告诉我们:七情六欲的情绪天使,我们有,孩子也同样有。

04

伪命题

作者写到:她有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好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了任何意义。

朋友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他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该多好。

作者说,这个想法是个伪命题,并非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我的思考

看到上面的内容,让我很有触动。的确,我们普遍会抱有这样的成见:孩子要么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

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都容易处在两极的评判中。这段话让我想到人从初生到死亡,两头是确定的状态,而中间长长的人生之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真正的优秀,真正的轻松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伴置,是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安排。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作为父母我要有这个意识,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成长。

文中的一段话写得特别好:

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舒服还是痛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着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读这段话,会让我很放松,我知道活出这样的状态不容易,不过,我意识到:我可以创造快乐。

相关文章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3)

    接上篇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01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父母将焦虑转嫁给孩子,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个人原因。父母...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1)

    在什么时间会读到一本什么样的书,在我看来,是受当下的自己、当下的内心愿力所指引的。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大目标,利用两年...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4)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存在等于被感知。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孩子的存在感与家...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2)

    接上篇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01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外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提醒自己,女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她多大。『...

  • 《为何家会伤人》书摘

    书会因为翻阅由薄变厚,快速翻阅无法让他变厚,只有一页页将其平展开来阅读时,在你的指尖在时间的积累中慢慢就变厚了,在...

  • 书摘《为何家会伤人》

    1.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那些机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伤人,而它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

  • 书摘|《为何家会伤人》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

  • 书摘·为何家会伤人2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

  • 书摘·为何家会伤人1

    >> 因为,最爱的,我们都必然最难割舍。所以,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 >>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家会伤人》书摘与思考(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vo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