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写作的诗人

作者: 曹纪祖 | 来源:发表于2018-02-17 19:04 被阅读168次

          读冯庆川的诗,不禁感慨系之。这是一个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对诗歌用情之深,或令当今的诗歌玩家汗颜。

      他的诗,既有还乡情结,更有生命喟叹。成熟的抒情风格与古典主义色彩叠加,内涵丰富,意蕴绵长,语言老练,颇可一读。

      对诗歌的毕生追求是他创作的旨归。他的许多诗,都反映出他对诗歌的一往情深和独特的理解。正如他在"巜诗经》之经纬"中写道的那样:"诵三百,弦三百,歌三百,舞三百丨巜风》若天籁之音,荡乎于流水丨巜雅》如王畿乐歌,酬唱于公卿列士丨巜颂》为祭祀舞曲,与神灵一脉相通"。而"唐诗的沃野上不乏岛瘦郊寒丨宋词的轩窗下可见芙蓉并蒂"。在网上冲浪,鼠标任性的当下,他郑重呼吁:"走过两千多年,悠悠我思丨若想寻觅心怀善意的知音丨且把巜诗经》的经纬理顺丨以真善美为导航的坐标"。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浮华与虚设之不满,对中华文明传统的怀恋,对真善美的挚著,已在这里表达很充分。

    巜致诗歌编辑部》,是他有代表性的作品:

          也许只是一张轻飘飘的素纸

          被日光月影渲染

          由雨点泪花浸润

          衍变为破茧之蝶的彩翼

          像新年的挂历,飞上墙头

          预言宿主命运,或许会一语成谶

          城头变幻,千年的江山几多易帜

          千年的诗䇝仍在击鼓传花

          无论是烽火连三月,还是多情笑我

          蝇头小楷,在岁月的凹槽里

          已成昔日黄花,开不出曾经的豆蔻年华

          连娘家都在门扉上挂出了QQ邮箱

          鱼雁传书只怕要折断羽翎

          远嫁的习俗女子

          持一张草草的素笺,近乡情更怯

          谁叫你如此昼伏夜行

          娘家不嫌,再三抚慰

          只要是嫡出门庭

          只要有诗的内核

          就不必在乎纸或电子作为介质

          形式如墙上的镜框

          经不住透视,只适宜补壁

          不必怕轻飏飏的诗笺飘来

          就怕细细掂量时

          感觉不到诗魂沉甸甸的分量

          不知道如今人们读着这样的诗句有何感想?总之文学曾经是那么纯真,作者与编者都是那么深情。社会习气不似今日之无奈。时移事易,江湖多变。但他依然认为好诗如远嫁归来的女子,娘家不会嫌弃。他依然认为传递形式与内容之间,内容才是决定因素。作者以未了的深情,写出了关于投稿的心理体验,那种"近乡情更怯"的比喻,贴切而真实。从中我们能看到诗人一贯的情怀,看到诗歌之于诗人的神圣。这与其"巜诗经》之经纬"的指向是一致的。

        有人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而冯庆川也感叹:"走不出的乡愁丨断不了的病根"。这个乡愁病,是诗,也是岁月的流逝。但既经走出,肯定是回不去了。由农业中国向现代中国迈进,社会如许动荡,人心如许迷惑。怎样对待社会的变革,人们会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态度。而在诗人的眼里,他对城市的噪音,金属、水泥、霓虹灯、高楼等,深感压抑。他形容"雾霾是蒙面大盗的黑袍"。他深感被围困,而渴望"读一本老版线装书",去"重温古典"。他认为:"电脑的笔画虽然工整,却少了宣纸上楷书的质感"。其实在诗人的乡愁中,与其说他对现实格格不入,不如说更多地是对于传统的留恋与对生命流逝的惊叹与无奈。在巜黑与白》中,他涚"青春名牌"的黑头发,"如今已漫过头顶"。对于城市的染发,他认为是:"本味的生活掺进了太多的添加剂丨黑白颠倒被喻为老少咸宜"。这当然是借题发挥了。而"在最后交出来的灵魂的白卷上丨只让三根黑亮的头发竖起丨一一母亲给我取的真实姓名"。这些,其实都与生命意识相关。

          确实,生死忧患是诗人最难释怀的情绪。青春易逝,岁月不再。所以他还有不少写医院写病房的诗。如"在挂号室的窗口中",他写道:"生死无常的偈语丨在窗口由陌生人潦草地书记"。而"挂一次号形同抽一次签丨咳一声嗽类似报一声到"。他感叹:"一滴血就能解析我的梦魇丨一堆情感又到哪里去称重"?(化验单上的诗意)。但他对医生的救死扶伤,有着本能的善意:"医者永远怀有僧侣之心丨举步轻若莲花丨让每天这一步的光景/都如日月一样圆满"。

          冯庆川区别于其他诗人的地方,正是他把生命意识与诗歌情怀结合起来,形成诗与人一体的抒情。生活在当下城市中的诗人,不清楚"究竟是乡愁让城市更愁丨还是城市让乡愁难愈"?他对变革中的变异是不满的,但却因之更多地向诗神致敬。巜与诗神重逢》这类诗,更进一步道出了这位以诗为命的诗人对诗的不解情缘。他庆幸诗神不介意他的失态,"搀扶起我的大半个世纪光阴",他感叹自己老了,而"诗神永远年轻"。他写道:"满大街都是玄幻小说的题材丨情节都很夸张,情绪穿越而过丨快餐店的桌子太拥挤无法落笔丨想押上民歌的韵脚总是错位丨诗神是从我当知青的山坳里来的丨黄角兰仍吊在耳垂丨还是当年山风里插曳的情愫丨懂不起城里的微信是超音速的丨还以为要写一夜的情书丨在绕山绕水的树林里呼唤平仄"。在他看来,诗歌才是抗拒异化的不老良药。在《梦回大唐》中,他更明确地写道,大唐浮华盛世,真正能留下的是诗歌,那永远流淌的民族文化的血脉。而他在具体的表达中,常常化用古诗词神韵于笔端,不时见出其古典文学的学养。

        对于乡愁,诗人其实也有许多具体的追忆,对故士与情亲的眷恋,也许是他对自己身处高楼之中的慰借。他从还乡的精神旅途中,找到了自己的魂之所系。他还写饮茶者,漂泊者,写作者,隐居者等等,从不同角度,形象地昭示了人性的不同侧面或生命个体在各种情景中的不同体验。而巜互联网》、巜抒情的嬗变》等,则始终表现出他对现实的心理龃龉。而在艺术表现上,他的诗在整体的抒情风格中,显示出化用古典诗词为我所用而又不露痕迹的特点,选题与抒写,均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与当下流行的述说式、口语式、意象堆砌式、哲学玄化式是不同的。他的语言成熟、老练,但并不陈旧,落套,这在当今依然活跃的老一辈诗人中,是不多见的。

    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从冯庆川的创作看,他深入内心的作品居多。无论是对诗的理解和言说,无论是在病中对生命的感喟,无论是还乡情结的抒发或与外物的沟通,他都显得内向而深入。似乎可归结为"主观之诗人"一类。然而,事实上他对社会现实是了解的。因之,立足于自身对生活与诗歌的理解,他的笔下其实也充满了批评色彩。而他自己,则在自觉地进行"灵魂选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总之,诗、生命、乡愁以及时代变革中的内心冲突,是冯庆川诗歌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映射出这个时代的心理焦虑,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的复杂情态与对人性的影响。走向现代文明是改变不了的历史趋势,回望故乡是诗人特有的情怀。而我们在对于冯庆川诗歌的阅读中,赞赏的是那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那种对生命的恋恋不舍与对诗歌的命定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生命写作的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xv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