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又叫亲密关系。为什么是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人的内心深处渴望亲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在婚姻中总是得不到,最终只能外求。
童年的生存策略,烙印在潜意识里,成了控制自己一生的信念:我必须辛苦付出,才能维系亲密关系。
付出感给对方带来的内疚,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内疚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觉,所以古代有剔骨还肉一说。
我们不再是那个潜意识里恐惧随时被抛弃的孩子。成年人之间,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无须再去讨好对方,只需要尽情为自己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
无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多少问题模式,分析出多少扭曲的动力,都要保持一种温柔的觉知:我不是要训练和改变自己内在的小孩,而是要试着去理解他,陪着他慢慢走。最快的成长路径,其实恰恰是最温柔、最不用力的——看见内在小孩,拥抱她理解她,而不是改变她。
不是因某件事情不高兴,而是固化成生命底色的不高兴。因为母亲痛苦,你哪敢开心快乐,那意味着背叛。如同银行只愿贷款给不缺钱的人一样,真正的爱也只降临在不缺爱的人身上。
每次当“作”的念头升起时,她可以这样觉察:确认无条件的爱,这是我的需要。我首先得为自己的这个需要负责,去觉察背后“不付出不努力不优秀就不配活”的内在剧情。在自我负责的基础上,我再请求老公帮忙,可以向他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请求他在自己发脾气的时候尽量给予拥抱。同时让他知道,我发脾气不是他的错。
当丈夫了解了她的内在渴望,自然就会更加理解她的情绪,减少对她情绪的恐惧和对抗,这样一来,丈夫的包容力也提高了。人心都是相通的,当我们肯自我觉知、自我负责的时候,通常对方也更愿意陪伴和倾听,更主动给予回应。为什么呢?因为轻松啊,内心没有了恐惧和负罪感。
伤害关系的,不是一个人有缺点——大家都有很多缺点,事实上,真正伤害关系的是评价和不接纳。
在孩子面前都无法保护自己?为什么我经常呈现出无助的样子?这是不是与我惯常的内在关系模式有关?我可不可以试着跳出楚楚可怜的角色,成为一个有力量保护自己、自我负责的人呢?”这就是界限的含义。
所谓的不自由,是指他妈妈要求他做个负责人的人 导致他不自觉的就想介入到他认为的不负责的人的生活,而根据 君子如响 的原则,当别人没请你评判时,你加以评判 是很无礼的事情。同时,他恐惧是因为他的道德制高点,如果他不评判那些所谓不负责的人 如何体现他的负责,他的伦理基础就崩塌
改造欲望比海洛因更让人成瘾,深陷其中的人为了改造父母,往往不惜牺牲自己的小家庭,牺牲自己的孩子。改造一个人,足以让一个人忙乎一辈子也不得安宁,仿佛被囚禁在监狱中,没有为自己活过,也没有享受过广袤的世界,因为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