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有感
所谓“灵鹫峰头聚霞彩,极乐世界集祥云”,西游的最后,功德圆满,东方取得真经,故万千民众疾苦,皆可渡之。
何为真经,有如此魔力神奇,可劝人为善,北俱芦洲杀生者,南赡部洲乐祸者,全抛杂念,识得法门旨要,进得正善之门。佛法虽精深,也有涯可寻,而思之无界,人欲纷攘,佛法里有众生疾苦,却未细说疾苦之缘由,因人而异,自古有之。
观取经者,诚为佛子的唐玄奘,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性拙贪闲又爱懒的猪八戒,只为寻师游地旷的沙和尚,各个不同,如何一心向西天而取真经。第五十六回中,作者说道:“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就这样不睦的四人居然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一齐得到封号,而归正果。
就四人不睦来说,唐僧不信任孙悟空,八戒嫉妒大师兄,沙和尚愚忠师傅,涣散如沙,将他们聚在一起的是菩萨,是西方的统治者,孙悟空因为紧箍咒而挑着棒,远远走在队首,降妖除魔,而猪八戒与沙和尚则是因错下凡,为归正而归师,挑担喂马,跋山涉水,至于唐玄奘,他有着渡众生疾苦的使命,器宇不凡,清秀俊丽,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可让人长生不老,金蝉子转世,一心向佛。
这样一看这无端的四个人,怎么也不可能好好待在一条绳子上,这都得归功于西方的菩萨啊,他们说众生疾苦,西方极乐,而西方乐善好施,可愿送真经,但是若双手送上,觉得东方人不会珍惜,所以他们得自己来取,还得经历磨难才可得到极乐的秘诀,所以必须选一个总会往磨难上撞的人,同时得有一个会解决磨难的厉害的保镖,不行这还是太容易了,磨难一来就解决,数天便可完成,再加一个吧,加一个使二人不睦的多嘴多舌之人,挑拨离间,这好像太乱了,再来个人中和一下吧。于是,菩萨选好了四个人,让他们来西方,来自己的地盘,看看自己是如何极乐,然后学一学,再回去吧。最后取得真经,但是磨难还不够,再加两难,让你们见识一下我们的规矩与正统。先是无字经,这可不是我们的人想要你们的财,是你们应该经历的。然后再到河里游一游吧,这可不是我们的错,谁要你们一路打怪,忘记了对别人的承诺。
这样看来西方的菩萨是完完全全的统治者啊,而取经之事则是他们弄出来的一个幌子。
什么幌子呢?观历史上大多数统治者们,他们最怕什么,怕的不就是有人造反吗?造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过得不幸,生活太苦,不够满足,想要的更多。怎么办呢?给他们啊。可是给不了呢?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学会满足,停止抱怨。什么办法呢?武力吧。可是武力只能解决部分人啊?那就攻心吧。何为攻心呢?人人守着真经,融化于心,便可只知仁义礼智信,绝不会以下而犯上。
聪明如佛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就知,武力不可维持自己的统治。小小的一个石猴,便弄得天翻地覆,要是再来几个不就完了,于是从孙悟空开始攻心,继而用真经以镇天下
机敏又如孙悟空,对于善恶佛法,他又如何不知。唐僧胆小,每每遇到高山峻岭或是大河险滩,便畏畏缩缩不敢向前,无勇无谋,此时孙悟空会在旁边提醒唐僧勿忘《多心经》,他指出唐僧“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对于佛,对于真经,最理解的应是孙悟空而非唐三藏,因为孙悟空无所担忧,无所爱好,七十二变加上火眼金睛,妖魔鬼怪何所惧之,立地即可成佛,善恶分明是他,有功必扬是他,不贪不懒无淫欲无痴念是他。他从石中来,赴万里之外而学艺,学成归来,下海而得神器,心心相印之物,又入地府破其生老病死之咒,如此胆大妄为,天庭如何容得。招安便归顺,可惜,天庭的人在乎的是出身是来历,你有何本事,又与其何干,不知贤能,不懂考究,只知安逸万年,万年不变矣足可。刚刚大闹天宫时的孙悟空应该不是为了谋权篡位,而是觉的一身本事,不可让人空瞧,也许再后来,他拿着金箍棒在天庭之上,他想的是取而代之,那无勇无谋,只知歌舞升平之辈,如何治得天下苍生。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庭之外,又是另一个天庭。西方的佛祖统治有方,领导者极其亲民,体谅众生,觉东方之众,苦不堪言,故让其来西方取得真经,即可渡过磨难。其实,本质还是没有变的,统治者还是高高在上,睥睨人世间的百态。佛说,要善,要德,要体谅,可是佛又用什么对待众生呢。还是强权,还是武力,还是高高的位置,但是这次不同,这次加上了真心,这真心是为众生考虑,是考虑着万民。人民的疾苦根由是人民本身,因为人本身的欲念,本身的贪,本身的欲,而招来了本身的苦。他们知道人民的苦,但是他们更知,那只是因果循环,应该顺其自然。而孙悟空到底有没有真正皈依佛门,谁都不知,唯有他自己明白。在西方菩萨佛祖,强大的法力下,他在五指山下五百年风吹雨打,他在想,以他的力量又能干什么,世间能有几个齐天大圣,几个想破规矩,惊天地的美猴王。
纵观西游之路,美猴王功不可没,但是为什么,所遇妖魔鬼怪,个个都神勇无比,居然逼得他屡屡上天找帮手。看看这些妖魔的来源,大部分都是天上神仙的坐骑、童子、亲戚等等,可以理解,因为在一个大的团体里,矛盾的最根源之处,在于领导者,领导无方便有疏漏,便会风生浪起。同时,西方与东方的领导者都想让这西游之路不那么普通,所以纷纷助力,以显自己可以洞察一切,看你如何生火,我就静静隔岸观火。
可是美猴王也曾是齐天大圣,为何桎梏于妖怪呢?是因为他有了三个拖累。拖拖拉拉,游移不定,无勇无谋唐三藏,口口声声是佛法无边,要以良善待人,可是他的生命还是最重要的,贪生怕死,还向往着无上的虚荣。孙悟空自己不死,自己逃离很容易,但是唐僧不行,无力不说,还招祸,更不信任孙悟空,动不动念紧箍咒。他不信任的原因还在于旁边的猪八戒,一直都想回去,贪生怕死,还觊觎着大师兄之位。而沙悟净,毫无主见,为师傅在上,师兄其次,同时也心心念念着以前的荣光。就这样,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无所畏惧的齐天大圣也能知道空无一物为何物,猪八戒也知道大师兄是不好当的,而沙悟净心中大师兄与师傅是无什么分别的。可是唐僧到最后看到独木的桥,无底的船,还是畏畏缩缩,猪八戒也是,沙悟净也是,只有孙悟空明白,该来的总会来的,这一切都有安排。人生中的磨难,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有唐三藏的畏惧,猪八戒的贪婪,沙悟净的愚忠,还有种种杂念,所以该来的总会来,只要有方向,又有何惧,正所谓坦坦荡荡。
写到这,窗外春雨菲菲,一群鸟从一个林子里飞向另一个山头,我在想当年的吴承恩也坐在窗前,听着春雨呢。屡屡的科举不第,失意绝望可想而知,六十六岁才当上县丞,对朝廷对领导者的不满可想而知。他为何写下这部西游奇传,每一个字他是以怎样的心境写下来的。白发苍苍的他看着群鸟从南归来,回想自己的一生,从懵懂无知,有所学成,少年意气,想要与天并齐,再到当头棒喝,失意失望,再摸爬滚打,一路跌跌撞撞,什么才是重要的呢。骂也骂了,恨也恨了,那自己呢,现在还能追求什么,还可以实现什么吗?还是把这本书写完吧,写完孙悟空一生的坦荡吧。
佂鸿来北塞,玄鸟归南陌,生生世世,什么是重要的,这是每个人要穷其一生追求的答案,可叹可求,可惊可喜,其中悲喜唯有自己才能细细体会。当年的吴承恩,为何写西游记,写时的想法又是怎样的,作为后人的我只能时不时的翻阅,体味每一个时间里对于每一个字的不同感受。想着当年的吴承恩,跨越了千年的我无法真正明白他当时的心境,想到这不禁泪流满面。
西游之路,如何才能坦荡,摆在面前的人生,又是如此之重,我又能如何坦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