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作者: 荒原苍狼 | 来源:发表于2018-05-09 08:31 被阅读12次
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认知与刷卡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吴伯凡

一、性感:高效的“瞬间认知”

你看到一个女性非常性感,这是一个瞬间认知,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是人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认知机制,目的就是让人不假思索地做出利于基因传播的决定。

这个我们生来就被赋予的使命,其实是一种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的方式。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认为:实际上,“你认为一个姑娘性感”和“你吃到糖觉得甜”是一回事,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诱惑和奖励,让你瞬间认识到它的益处。并且瞬间执行。追逐甜食,实际上是为了让你的身体迅速获得能量——以前热量稀缺的时候,就是需要你不假思索地获取甜食。这个机制背后也是非常复杂的。

瞬间认知除了复杂之外,实际上还带有非常明显的功利性,这也是瞬间认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们做品牌,以及大自然塑造出一个性感的身体,其实都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

二、效率高一定是好事吗?

选择效率高的认知过程好像是不言而喻的,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人类在思考和认知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快捷方式,一种是非快捷方式。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给这两种认知和思考方式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一的特点是直接、快速、高效率,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直觉;而系统二是间接、慢速,它的表现形式常常是理性。

系统二的毛病显而易见:慢,没有效率,但是在很多时候,它是靠谱的;而系统一的特点是快,但它往往是不靠谱的。

1.规避风险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里我们能感受到快捷和非快捷认知方式的差别,以及表面上很有效率的快捷认知方式有多么不靠谱。

假定美国出现了一种罕见的疾病,医疗部门给出了两种方案,但两种方案有不同的表述。

第一种表述:

如果采取A方案,可以确定无疑地救活200人;

如果采取B方案(冒险方案),有1/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死。

面对这两个选择,我们无一例外地会选择A方案——这是人的普遍的心理,落袋为安,“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第二种表述:

如果采取C方案,确定会有400人死亡;

如果采取D方案,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但2/3的可能性是600人全部死亡。

面对C和D两种方案,绝大多数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D方案。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仔细看一下上面的表述,其实A和C是一样的,B和D是一样的。那我们为什么会在第一种表述中选择A,而在第二种选择中选择D(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了B)?

这背后的一个机理就是,人们面对希望的时候,总是选择规避风险。当绝望成为一个主色调的时候,我们会主动选择冒险。

2.“朝三暮四”

上面的例子可能有点儿烧脑,我再举一个通俗的版本。

这是庄子讲的:有一个老人养了很多的猴子,有一天发现家里给猴子吃的栗子越来越少了,就跟猴子们商量,“你们早晨吃三个栗子,晚上吃四个栗子行吗?”猴子们都不愿意,觉得老人在克扣它们的食物。于是老人想了想,又说,“要不这样,你们早晨吃四个栗子,晚上三个栗子吧!”猴子们一听,觉得早晨增加了一个栗子,太好了!

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是一回事,就是一天吃七个栗子。

本质上一样的东西,由于我们某种内在的认知机制,或者说某种认知bug,使得我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可笑的选择。

要避免这种可笑的选择,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理性,也就是用系统二——很慢的,但是符合逻辑的方式去得出结论、作出选择。

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是不愿意的。生活当中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直截了当、不假思索地选择我们认为是对的东西,排斥那种直觉上认为是错的东西。

三、“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

美国常春藤大学在逐渐减少“面试”在选择学生的标准中占的权重,原因是:他们认为,在面试的时候,我们思考的方式常常是快思考,也就是用系统一而不是系统二来思考。如果我们把选择交给电脑,电脑是不会自带偏见的。比如“黑人没有白人聪明”,“这个人的长相不符合本大学的风格和气质”等等,这些偏见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

请注意,系统一和系统二表面上是平等的,实际上,在选择的时候,系统一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当系统一迅速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系统二会像一个跟班、随从、大臣一样,对系统一得出的结论提供大量的论证。

在寓言《人有亡斧者》里我们就能知道,只要你得出了一个结论,理性就会自动地为你寻找支持这个结论的种种证据;你的结论一旦改变,它又会自动寻找支持新结论的种种证据。

我们滥用系统一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滥用系统二——因为系统二,理性是不能作主的。用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的话说,“理性永远是感觉的奴隶”。

我有个朋友曾经天天给我抱怨他的妻子这不好那不好,好像时刻准备要离婚的样子。同时,他又是一个迷信神秘主义的人。有一天,这个朋友遇到一个高人,这个高人跟他说,“你一定要善待你的太太啊,她是你的财神!你这些年之所以能挣到钱,就是因为她在你身边”。

听完这些,我这个朋友突然想到了老婆的好多种好来,尤其想到一旦离婚的话,他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注意力也就不会集中在那些“牙膏从中间挤”“爱在淘宝上购物”这些琐碎的事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刷卡这事挺好。但同时,刷卡(瞬间认知、瞬间解码)的这种认知方式,很可能是把我们带向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大陷阱的罪魁祸首。

四、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

我们的认知是由我们自身的认知设备决定的,而我们的认知设备、认知能力是不能够反省这种设备缺陷的。我们既要追求福尔摩斯式的瞬间发现真理、照亮真相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种理想的认知能力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优化的认知过程当中的。

要获得类似于黑客的瞬间通关、瞬间解码、直击问题本质的认知能力,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只有一个,也就是冯唐表述的麦肯锡的方法:尽可能基于事实,敢于提出违反习俗的假设,再严格遵循逻辑验证你的假设,最后始终保持获得真知灼见的意识。以上概括起来,就是“远离认知中的舒适区”——用事实、假设、逻辑、真知灼见的要求,时刻提醒自己远离认知的舒适区。

我们的很多瞬间完成的认知,其实是大自然在漫长的进化当中赋予我们的。还有一些是我们长期的习惯,不知不觉造就的。那些表现为快捷方式、瞬间性的认知,实际上是由慢思考、慢认知喂养出来的一种能力。

刷卡支付的时候,支付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你的卡里到底有多少钱——为了让我们的认知成为一个有效的刷卡,我们到底该做哪些认知储蓄?

吴伯凡

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相关文章

  • 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认知与刷卡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吴伯凡 一、性感:高效的“瞬间认知” 你看到一个女性非常性感,这是一个瞬间认知,但...

  • 想要识别爱,学会爱,看清爱,送你十个技巧和方式

    图丨网络、图文无关 文丨萱小蕾(漠泱)。关注我、陪你爱 ▼ 1、有些向你招手的爱情,未必是幸运和好事。像蜜糖吃着甜...

  • 好事未必是好事

    我是个喜欢多管闲事,好为人师的人,总忍不住跟别人高谈阔论,像个“高人”一样为别人指点迷津,这个习惯有一半来自于我当...

  • 艾伦的每日一画——合群

    合群未必是好事,不合群未必是坏事。——艾伦

  • 随笔

    内心太过丰腴,未必是一件好事,就像未绽放的花骨朵,包的太紧,以至于外面密不透风。

  • 平静的心情

    遇到好事,很容易欢喜得不得了。 遇到坏事,很容易发愁的不得了。 但是好事未必是好事,坏事也未必是坏事。人处于各种境...

  • 随记

    善忘未必是好事 善忘那些已过去 且不好的 才是好事 忧虑未必是坏事 总在忧虑 或忧虑太多 才是坏事 认清自己 改变...

  • 艾伦的每日一画--选择

    选择太多未必是好事。——艾伦 ​​​ ​​​​

  • 惊醒

    假如过去重新来过 未必是好事

  • 福祸相依,否极泰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事情要从多个角度,所谓的好事未必是好事,坏事也未必是坏事。没有纯粹的好运气或者坏运气,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3丨效率高未必是好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ag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