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234:从保险想到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2106de3cfeec6043.png)
钱隆广场位于江滨CBD,这里的高端写字楼一栋挨着一栋,大多采用的是弧线外立面,全玻璃幕墙。这样的风格很有时代的冲击力,好像每栋建筑物都自带光环,不夺人眼球都难。
“早上好!”大厦的入口,一位长相帅气的男生正拿着体温枪给上班的人侧体温。气派的大堂,前台站着的也都是高挑的俊男靓女,一身藏蓝的职业装不仅修饰了身材,也贴合这里建筑的质感一样,带出了些许贵气。
漂亮的人有距离感。我没进入卡,紧跟上班族刷卡过闸进入电梯间。发现进入电梯还得刷卡,大家只能乘坐到自己工作的楼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59153d98bc1d72fe.png)
朋友的公司在17楼,16楼的按键灯已经被开启,我就选择一个最近的楼层吧。
16楼是一家移动公司,我转来转去没找到楼梯的位置。
“您好!您找的是谁?”一位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士问道。
果然,环境决定人的素质。
既然是每层独立管理,这楼道间肯定也是封闭的。
还是朋友亲自下楼接的我,发现他所在的公司也是独立的一整层。
公司给他配的办公室虽然不大,但全景落地玻璃窗,事业如同视野一样被无限放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0929573ac0da5641.png)
朋友在保险行业摸爬滚打了10几年,能在这个行业坚持做这么久的基本都是佼佼者。
大凡入职门槛低 的行业,能真正留存下来的人凤毛麟角。
在保险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保险不是人做的,是人才做到。
目前朋友负责区域的组建和运营,原本高歌猛进的他却在去年遇到了问题,这其实也是整个保险行业在疫情之后共同要面临的。
保险的从业者在全国有千万,早些年的人海战术,让这个行业蓬勃发展。成不了合格的业务员那就成为我们的客户吧,这基本是保险公司野蛮发展阶段的共识。
没有业务员不给自己买保单的。但自己给自己输血只是满足基本法考核中的短期行为,要想在保险公司长期发展,必须有造血的能力。
因为保险公司的人员流失率大,所有才有早会文化,不断的给新人甚至“老人”打气。
疫情让早会文化基本消失,虽然有线上早会,但情感是需要面对面传递的。
缺少了打鸡血的早会,更重要的是缺少业绩,大部分人要么主动离开,要么被考核掉。
朋友的业务团队由原来的20几号人锐减到现在的七八人。
有些团队干脆直接解散。
人需要组织发展,但组织有时又最不稳定。
一些公司开始着手独立代理人制的建立,把庞大的组织发展模式剥离出去,轻装上阵做好产品和服务。
这好比一个自建物流的公司,最后还是选择舍弃。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3bb97840c2df9f34.png)
一个是组织增员面临的困境,还有一个是业务能力的创新。保险从业者的发展路径没有变,变的是环境。
“再像以前那样去买保险,追一个客户到海枯石烂,把三观讲透,这样的时间成本已经不允许。新人练本事可以,对于有一定经验的业务员不会这样做了。”
一方面就是保险代理公司的兴起,他们逐渐成为保险销售的新渠道。这和现在的开发商买房子异曲同工。以前开发商自建售楼团队,现在基本给第三方,反正现在房子也不好卖,与其养着一拨人,不如让利给其他的团队。所以目前一手房的销售才会出现全面开花的局面。以前中介卖一手房,那可真的是凭本事和关系,现在那一家中介公司不是打着好几个楼盘的店宣广告呢?
销售其实就是溢价的能力,看你有多少放价的空间?这成了销售的底牌,是产品同质化的市场中不可避免的。
互联网公司的打法与思维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了,你不主动变,形势也会逼着你变。
走出钱隆广场,如此光鲜的写字楼,是一个知名地产的杰作。而现在也身陷债务重组的危机。
一个行业,一家优秀的公司,一个业务高手,在时代的滚滚车轮面前,从来不敢自信地说:我是钢铁侠。
正如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21位顶级高手遭遇极端天气遇难。
风暴面前,谁都是弱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