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有方法63

教育有方法63

作者: 井蛙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3-12-25 05:30 被阅读0次
            第十五章 父母应该站得高,看得远
          75.怎么教是一门大学问
            在“教育”这一词中,“育”是指培养,那“教”又是什么意思呢?文字的内涵是古人智慧的缩影,中西方赋予“教”的不同含义,也反映出了人们在认知上的差异。正如法国作家雨果在《笑面人》中说的,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鉴古能知今,知彼而知己。通过比较“教”这一字的原意,就能领会中西方教育观的不同渊源,从而了解这种差异是如何影响对下一代教育的。
            甲骨文中“教”这个字,形象地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是如何理解施教的。左上方的“爻”代表教的内容(占卜或八卦),左下方的“子”代表教的对象(小孩),右上方的“/”象征鞭策的工具(棍子),而右下方的“十”象征施教者(手)。在这里,教就是“老师拿着棍子去鞭策孩子学习”。这是一种“由外往里灌”的施教文化:用填鸭式的方法让学生变得知识渊博。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循循善诱的教育家,“循循善诱”这一成语就出自于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曾这样称赞他的良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他的弟子发自内心地想学。遗憾的是,孔子“循循善诱”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没能在中国土壤上生根开花。
            在西方,“教育”也有两层含义。英语中的educate(教育)是由拉丁文ēdūcere和ēdūcare演化而来的,前者指lead out(把思想引导出来),而后者指train(训练或培养),所以教育是“引导和培养”的意思。其中的教就是“把学生的思想引出来”,这是一种“由内往外引”的施教理念:通过演示让学生悟出规律的方法。
            一个典型例子能清晰表明中西方教学的差异。在科普课上,中西方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习“植物生长的条件”。西方的老师会这么去教:拿几个花盆各种下一些种子。把第一盆放在窗台上,每几天浇一次水;第二盆也放在窗台上,但不浇水;而第三盆则放在不见光的橱柜内,每几天去浇一次水。不必多费口舌,这三盆植物的命运在学生眼中是一目了然的了。 有了这些感性认识,老师再启发学生提出别的方法,让他们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其他生长条件。有的学生会提议给一盆花施肥,而另一盆不施肥,比较它们对养分的依赖;有的会建议将植物放入不同的温度环境,考察它们对温度的需求,等等。这种教法显然慢了很多,却能让学生了解发现规律的过程和手段,鼓励他们从小获得独立分析的能力。 而在中国的一些科普课上,老师通常会照本宣科地教,学生就如背诗一样地学:“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就这样,老师只顾给学生添加知识点,如同组装工不停给产品增添零部件。这就是满堂灌式的教育,它也许能让学生变得知识渊博,成为善于模仿的能工巧匠。但知识填得太快,想象力就跟不上了,也就没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的激情。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个西方考古队为了探寻土著印第安人的印加文物,聘请了当地的长老做向导。走着走着,长老突然停了下来。考古学家们不解地问:“怎么就不走了?”长老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意味深长地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得等等它。”在教育中,这个灵魂就是孩子的思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的想象力。
            教育不应以堆积知识为目的,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Bruner)对此有个精辟的见解。他曾说,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的脑袋变成移动图书馆。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了解结论,而是学会获取结论的方法。
            中西方的教育差异造就了两类不同的优秀学生。西方的优秀学生从小在“由内往外引”的环境中受熏陶,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相比之下,中国的优秀学生长期在“由外往内灌”的环境中求生存,学会了如何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却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有一篇标题为“中国学霸在美国为什么会得零分”的文章,它记载了中美在教育文化上的冲突。一位成绩优异的中国学生,曾在国内一所名牌初中上学,后来随父母赴美,转到了美国一所中学就读。一天,美国老师布置了第一个研究性质的作业,要求学生用两星期的时间,完成一篇不少于七页的、关于“古代文明怎样影响现代文明”的小论文。
            这位学生非常用功,到图书馆借了一大堆书籍和期刊,又在网上找了大量资料,几乎天天都在为此忙碌。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学生终于完成了一篇长达五十页的论文:“中国四大发明如何影响现代文明”。但学生和家长都没想到,事态却由此急转而下。 美国老师判定该论文纯属抄袭,不仅要给零分,还可能给停学处分。
            在西方,论文是“作者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罗列归纳别人的观点”。这件事涉及诚信的问题,也因此会影响那孩子以后入读美国名校的机会。美国老师拿出证据说,这篇“论文”全由抄袭而来的段落堆积而成,根本没有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推理。
            该学生的经历折射出中西方理念的差异,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教育的通病。之前,衡水学校进军浙江成了媒体的一个热议焦点。衡水中学被称为“高考工厂”,该校老师为每个学科精心准备了大量朗朗上口的口诀表,像数学中的“求差与0比大小、作商和1比高低”等,把口诀化教育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唯考是从的社会,教学的唯一目的是应付考试。
            《南方日报》曾报道一位毕业于衡水高中的女生3年做过的试卷,它们叠起来竟达两米半之高。 死记硬背如同授人以鱼,看似效果很快,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却很难学到能力。       

            通过文中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比较,不难看出由内向外的学远比由外向内的教要好很多。但好的教育并不是西方的独到之处,而是具体到某个人或某些学校的教学方式。

            苏联教育学深受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以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为主体的教育学体系成为国内主流。各师范院校仿照苏联教育学编写了数十本教材,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讲义》影响很大,这是模仿凯洛夫的尝试作品。中美建交后,也在许多方面向美国学习,现在的教育又有多少是从西方学来的?

            闲话不谈,好的教育一定是培养懂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每一位家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为推动教育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有方法6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hv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