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的日子去看了最近上影的《爱乐之城》,我不懂爵士,也不清楚表演的内幕,所以对片中男女主角的理想追求不能从专业角度去感同身受,单从“理想”“爱情”这个角度讲,我看到了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爱乐之城的英文片名《La La Land》很有意思。韦氏词典的解释是:"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种极乐的、梦境一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这个解释可能正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什么是理想?是我们称之伟大的人生目的吗?透过这个目的,我们指望得到什么呢?是内心的极乐还是生活的改善?
米娅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仍旧只是片场咖啡厅里的一名服务员,不停的参加试镜,但却屡次失败。而从她在咖啡店,看到女明星走进来的一幕开始,我怀疑米娅的梦想到底是对艺术的追逐,还是对世俗意义成功的渴望。“如果观众不喜欢,那算什么演员?”这句话说出了米娅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论。米娅所坚持的表演理想,一直是需要外界的认可肯定,因此,她才会在小剧场里因为现场观众的稀少,听到观众对她的评价而崩溃,放弃,逃回家里。
米娅所谓的表演理想,一直建立在吸引别人目光和赞许的基础上,米娅在意的,是别人价值体系里自己的形象,它是虚荣,而不是理想。当五年后米娅成为了明星,走进原先自己任职的咖啡馆,同样的镜头印证了米娅的内心,她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那个明星。
爱乐之城的理想和爱情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吸引了米娅。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最大梦想就是开设自己的爵士乐俱乐部,并一举拯救濒死的爵士乐。现实中,他是一个没有稳定工作,在高档餐厅弹奏钢琴的乐手,但仍和老板砍价似的讨论弹奏别人或自己的曲目,保持着自己对理想忠贞的底线。
塞巴斯蒂安后面加入了一支“现代化”爵士乐队,并取得了商业成功。看似是对现实的妥协,而在这里我看到了久违的爱情。实际上成为一个所谓更成熟的自己,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支持米娅的梦想。相比较米娅的爱,更像一种自恋,是一种投射。她爱的是她内心塑造出的塞巴斯蒂。
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两个人都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功谈何容易,导演对两个人成功的路径只淡淡的“五年之后”代过,而现实中,多少或爱慕虚荣的“伪理想”或目中无人的“真理想”,仍继续奋斗在那看似不起眼又无比艰难的五年之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