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叛逆”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其实“叛逆”一直伴随孩子的成长历程,但是孩子的“叛逆”却是很多家长都十分头疼的问题,究竟要如何理解孩子的叛逆,家长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成长呢?
本文将给您全面的解答!
幼儿期的叛逆
孩子从两岁的时候开始就会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于是总是说“不”,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你说的指令前面加个“不”字来回应。
比如:“睡觉!”“不去!”“去吃饭!”“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时甚至懒得回答,直接甩头就走。
在这第一个叛逆期内,孩子非常需要表达自己。
很多父母觉得这是孩子无理取闹,非打既骂,企图逼孩子就范,完全没有去顾及孩子的想法。
所以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耐心,需要平时多留心观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点。这样能避免很多的冲突了。
帮助孩子渡过这个叛逆期,就要了解这个阶段几个主要的敏感期:
孩子的叛逆,还会表现在“语言的暴力”上,“把你咬碎吃掉”、 “你就是屎巴巴”,还有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娃也会在一起就放狠话:“打死你”、“把你踢死去”,这些听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辞,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语言,因为这并不是他真的想表达的,慢慢等待这个阶段过去。
孩子还对拥有和占有自己的物品,有自己强烈的意愿。
有时,家长会要求孩子去分享,而实际上孩子在对物品拥有自己的自主权的时候,才能体验到更完整的自我的意识和权力,孩子的食物、玩具、书等任何属于孩子的东西,都应当尊重孩子自己的自主权。
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不要觉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抢走送给那些小的。在这个问题上,年龄和面子都不应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器。
给孩子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比如一个属于孩子自己的房间或者区域。在你进入他的房间或者区域时,一定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间。
“叛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契机儿童期的叛逆
当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开始慢慢有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于是行动也开始独立。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于是这个“小大人儿”就会极力地去挣脱父母的掌控,希望凡是自己说了算。
于是处处喜欢跟大人“唱反调”。既然孩子成长变化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就得跟着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心理特征:
这个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肯定孩子的优点,给予他鼓励和正面暗示,会对孩子非常有帮助。因为孩子通过周边人的评价来感知自己,确定行为方向。
如果得到了认同,他们就会强化那些好的行为,力求自己变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欢贴标签,导致“好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孩子”。“捣蛋”,“嬉戏”,“胡闹”,“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体现,不能一味地进行打击,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纳。
当孩子只是在行为上没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质方面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时,完全通过引导就能改变,千万不要打上标签,将孩子推得远远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孩子走向错误的成长方向。
因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无是处,反正我没有什么好的,随便你们说什么好了,于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那些优秀的品格我们还是要教给孩子,比如善良、谦逊、诚实勇敢等。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一言堂绝对是杀伤性武器。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帮助和引导孩子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比如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不喜欢文学名著,那么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然后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比如喜欢漫画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读一些健康的漫画何尝不可?关键是保持孩子的兴趣,增强他阅读的动机。先打开了书本,然后再加以引导,涉猎更广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过分地加以强制,往往会让孩子心情压抑,往往通过叛逆来达到目的。
很多孩子一到了这个阶段就变的“不听话”,而且学习也提不起劲儿。
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真正的陪伴。
“叛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契机14-16岁:青春叛逆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初步成熟,而心理却未成熟,于是经常会遭遇各种挫折感,心情郁闷烦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烦着呢,等着喷发。
而这个时期,因为孩子已经渴望像一个真正的大人那样生活,那样做自己的决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无所知的,于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记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机、QQ或者微信等。
最后往往导致孩子对父母没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时强行干预,效果肯定是适得其反。所以一定要试着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确引导他。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孩子们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不要怕代沟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能因为唐突干涉孩子,侵犯孩子的个人空间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自主权。不要什么事都给孩子安排好,因为你眼里的世界和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包办一切,而是要尽量多沟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这阶段,孩子更喜欢跟一个理性的男性沟通,而不是一个唠叨的女性。所以父亲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时更能赢得孩子的内心,比焦虑的母亲沟通起来要简单许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亲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总之,不同的孩子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不一样。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特点调整教养的方式。
“叛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契机“叛逆”是孩子独立意识和人格成长的必经阶段,允许孩子“叛逆”就是允许孩子成为自己。
当亲子关系融洽,“叛逆”带来的困扰会随着关系的信任,很快彼此磨合,但是,当亲子关系不融洽,孩子的“叛逆”就是一种常态,会一直用“叛逆”“不听话”的方式和父母相处。究竟什么才是应对“叛逆”的根本法则?
1、在父母的情绪被点燃之前,冷静下来,尝试了解,孩子这样用“叛逆”的方式做事,原因究竟是什么?
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已经发生的行为,这会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善后,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不需要说教,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正确。当因为一时气愤做了自己也知道不正确的事的时候,有机会去改正是让人感到希望的。没有发生的那部分行为,才需要我们干预。
“叛逆”的潜台词是我不知道究竟要怎样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不知道究竟要怎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情绪,而面对“叛逆”的孩子,父母的宽容、理解无疑是最好的爱。
父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贴标签,不负向解读,不压抑,不对抗,不失望。
2、面对叛逆——情感连结的深度决定了彼此理解的程度。
两个即将成年的孩子,分别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个孩子的父亲说:“咋啦?家里容不下你啦,好好给我呆着!”另一个孩子的父亲却说:“你真的想好啦?那需要我帮什么忙吗?”
谁知,结果却恰恰相反。反对孩子搬出去的父亲不但没能阻止孩子从家庭中走出,还和孩子发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亲反而使孩子留了下来。
原因是:第一个孩子听到父亲那么武断地阻止他,觉得在家里也是没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
另一个孩子则完全不同,当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问他需要什么,这让他感到了亲情的温暖,觉得其实在家里也很好,于是决定不搬出去住了。
应对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想法、肯定孩子的想法,你想要的人生,我懂得,是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爱的语言。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孩子的存在,晶莹剔透, 帮助我们看到,被我们压抑的需要和渴望。看到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的,自己的。
当爱流动起来,“叛逆”就变成了沟通的契机。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