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教师在实施德育时要有一定的方向性与理想性,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
①坚持德育的正确指导思想。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总任务的要求。
③用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受教育者。
2.疏导性原则
(1)基本含义:指进行德育时要善于对学生实施劝导与诱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要求:
①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晓之以理的方式包括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劝说、说服等。
②要对学生正面赏识。
③要对学生因势利导。这里的“势”是指学生的特点,通常是以志趣、兴趣、积极性等形式体现出来。
3.长善救失原则
(1)基本含义:利用学生的优点去纠正其身上的缺点与不足。
(2)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③利用后进生的优点克服其道德上的缺点。
4.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任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要求:
①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②要严格要求学生。
5.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与年龄特征实施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是了解学生。
(2)要求:
①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实施差异教育。其次,要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这里的个别学生主要是后进生。同时,又要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这里的集体主要是较差的班集体,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2)要求:
①要培养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
(2)要求:
①要做好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②要做好学校内部各位教师的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
③要做好对学生各阶段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德育方法
1.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分为言语说服(讲解、报告、阅读、谈话、讨论、阅读等)和事实说服( 参观、访问、调查等)
2.榜样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法: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4.锻炼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和训练,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5.自我修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不断完善自身品德的一种德育方法。
6.品德评价法:对学生已形成的思想品德或目前已有的品德发展状况的一种评价,包括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