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反思
“人为什么会焦虑,因为他得不到想要得到的,而且对未来感觉一点把控都没有。"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我想得到的是什么,父母健康,孩子开心,努力学习,自己工作有所建树。事实上,母亲一直忙于种菜,卖菜,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小病直到酿成大病不得不看的时候,才去看。自己受罪,儿女心绞痛,还无能为力。对于父母 ,要他们少干点活,有病及时治疗,他们总是不听从,无可奈何,深深叹一口气 ; 对于孩子,教他们如何做是正确的,如何做是安全的等等,他们也明白你说的是对的,就是不按照说的做。这就是吴老师所说的对事情的把控感.既然这些不可控,就顺其自然,只要稍加一点努力,无愧无心即可。在工作上,自己负责的设备,维护保养好,精力就可以放到未来发展的目标上去了。
原文整理:
我们昨天聊了一种糟糕的递归——生活中的死循环。今天和明天我们说说如何走出死循环,根据我的观察体会,以及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我总结了六条。
1. 不要让孩子继承自己的焦虑
焦虑成为了今天很多人的一个共同的心理障碍。人为什么会焦虑,因为他得不到想要得到的,而且对未来感觉一点把控都没有。因此,你可以看出焦虑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有追求、有欲望,却实现不了,二是凡事都想自己把控。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放弃一些妄念,包括觉得自己应该把控未来的妄念,二是提高成功率。
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好,巧者劳而智者忧,无为者无所求。真的要是能做到像第欧根尼那样无欲则刚,他也不会焦虑了。关于第欧根尼,大家可以回顾《硅谷来信》的284封信。但是大部分人不是哲学家,不可能无欲则刚,但保留欲望,放弃妄念还是可以做到的。很多人觉得对未来不可控,希望能由自己控制。很多人喜欢算命,还是觉得能够知道未来的发展。
其实未来从来就不太可控,因为有很多随机的因素,我喜欢把它叫做天命,或者上帝的安排。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喜欢被人说成迷信,但是承认天命,承认自己不能控制一切,反而是不迷信的表现;不承认这一点,觉得凡事人定胜天,从本质上讲反而是迷信的表现。既然我们不能控制未来,就不要指望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都由下一代来实现,赶快自己行动起来,能做到多好算多好。这是消除妄念。
再说提高成功率。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能保证成功的因果关系,只是成功率高低不同而已,否则也是妄念。比如我之前说过,从统计上讲,学位越高,收入越高,但并非你读了大学一定就比不读大学的收入多,只是可能性很大而已。如果一定要较这个真,你的思维方式就有问题。
成功率高的最好办法,除了少做事情,降低分母之外,就是尽可能地从成功中学习。任何从事过机器学习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诀窍,为了加快机器学习的收敛速度,最好先用标注过的高质量数据寻找收敛的方向,这比完全没有数据输入,全靠计算机自适应学习快得多。那些标注过的,正确无误的数据, 其实就是人总结出来的,或者见到的成功经验。没有这些成功经验,计算机通过自适应学习,也能收敛到正确的模型,但是时间要长很多。如果你给计算机输入噪音,它们相当于失败的经验,计算机即使最终能回归到正确的模型上,也要走非常非常长的弯路。
人的成功也是如此。一些读者问我,说失败者给的建议难道都没有道理么?你当然能找到一些可能合理的建议,但是这种概率极低。从逻辑上讲,如果他们的建议很管用,他们自己就未必是失败者了,因此他们的建议,就如同噪音,或者像莎士比亚讲的,一堆麦糠中的两粒谷子,不听可能反而好些。
特别要说的是,和上一次错误不同的答案,也未必是正确的答案,因此不要迷信吃一堑就一定能长一智。如果一位老兄,曾经把2+2算成了5,即便他告诉你2+2不等于5,你也少听他的建议,因为和5不同的数字千千万,但绝大部分都不是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一个知道2+2=4的人直接问问就好。
因此,如果不知道孩子将来该怎么发展,不如直接放手让他们去发展,而不是传授不管用的经验,或者虽然曾经管用但是已经过时的经验。给后代传递的经验越多,越让后代继承了自己的焦虑心理。当然,如果你有办法在他的周围聚集起优秀的人,那就相当于给他输入高质量的训练数据。
美国著名政治家,《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和我多次提到的富兰克林,都强调一个观点,就是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作为共和民主党(即民主党的前身)的创始人,杰斐逊在任上培养了小伙伴麦迪逊和更小的伙伴门罗等人,8年后退休时才65岁,当时他人望极高,大家挽留他再干一届,杰斐逊谢绝了众人的挽留,表示要遵循华盛顿留下的任期不超过两届的传统,同时表示后面的人一定做得比他们那一代人要好,要有这个自信。
要防止一代一代步入死循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一代人之间有一些隔断,以至于以新的方式开始新的生活。
在美国有一个怪现象,很多艺术家的孩子学工程,而很多工程师和企业高管的孩子却学艺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交叉呢?
很大程度上就是每一代人将生活相对隔断后,以新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的结果。艺术家通常比较穷,他们的孩子看到老爸只会搞设计,不会做东西,赚不到钱,而邻居老王家是工程师,挣钱多,于是就要当工程师,把设计出来的东西做出来。
而工程师的孩子,觉得自己老爸的艺术细胞不够,做出来的东西太难看,就要学艺术。
最后,无论是从小有工程熏陶的艺术家,还是有艺术熏陶的工程师,做东西都能做得比较好,用今天的话说,叫做T型人才,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下一代要从上一代的生活中走出来。相反,如果上一代用下面一种态度给下一代传递想法,就会适得其反。比如,老一辈讲,你千万不要搞艺术,艺术不挣钱,我这辈子不懂工程,总是被工程师挣到了大钱,你一定要学工程,像谁谁的爸爸,到处接项目。孩子最后就算是学了工程,也是为父母学的。
2. 不要把上名校当成中进士
今天媒体上常常用“高考状元”四个字来吸引读者,比如某某省高考状元如何如何,把升学完全当成了科举。而那些真得了所谓省市状元的人,有些真把自己当成明清时代的状元了,殊不知两者有天壤之别。古代每两三年全国才能出一个状元,今天中国每年每个省都有高考第一名,而且常常有四个,文理科分开就有两个,算上加分和不算加分的第一名通常不是同一个人,于是又多出来两个,这么算下来,一年所谓的省一级的状元有一百多。这些人如果真放到明清,未必能中得了进士,更不要说状元了。清代是中进士最多的朝代,267年产生了26800名,大约一年100名。至于所谓县的高考状元,放到古代连个举人都不如,清代每两三年不过产生1000~1500名举人,而中国今天有4000个县。我讲这些,倒不是打击那些高考不错的同学,而是觉得今天大家把高考和过去科举等同起来后,误解了学习的目的。更何况即便当上了省一级的状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过去中进士这件事,除了可以成为官员,还可以光耀门楣,但是它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或者说对会考试的褒奖。过去只要中了进士,国家就把你的一生包下来了,今天,社会不会对那些高考状元们负责到底,这是有很大差别的。高考考得好,进入名校,只是进了门而已,以后事情还得自己一件件地做,这是今天和过去的不同。一个人进入名校读书,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当然最好是成为一个年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开始,而不是吹牛的开始,更不要成为一种负担。
如果一个县里所谓的状元,都要让小编搞一个“标题党”吸引一下眼睛,这或许是小编太没有见过世面,或许是低估了读者的见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和斯诺讲,他到了湘潭县城,才知道韶山冲小,看到了世界地图,才知道中国小。
因此,高考考得好一点,没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年轻人和父母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在清华读书时,按照今天的标准,班上有两个省一级的状元,几年后我当班主任,带的班也有两个这样级别的状元。在这样的环境里算是见识到学霸了吧,其实放到更大的环境中都算不上什么。我到美国后,见到的聪明人和学霸比这高出一个量级,那感觉真像毛主席说的“到了湘潭,了解到世界之大才知道韶山冲小”一样。
明确读书在一生中作用的人,会把各级学校,特别是大学当成登山的阶梯。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的人,会把四年读书生涯当作很不情愿的3000米长跑,每过一个学期,就如同咬着牙跑了一圈,心里就在想还剩5圈,还剩3圈,每一步都是痛苦。等到了毕业,拿到了那张纸,恨不能把所有的书都烧了。因此,对读书这件事不同的看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几个月前国内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觉得事业遇到天花板,想到美国来充电,读一个MBA,之前他其实在国内一所很知名的商学院已经有一个MBA学位了。我问他放弃一年的工作,企业交给别人管,到美国来读一年书,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读MBA?他说MBA容易读,他只想要一个美国名校的头衔,就选了MBA。先不管他理解的MBA容易读这件事对不对,其实对他来讲,那个虚头衔真没有用,何况他将来也不在美国发展,读MBA混的圈子也用不上。而他过去从来没有好好学过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做生意完全是野路子,在过去请人吃吃喝喝能做生意。照说这种情况下,应该踏踏实实学点新东西,提高一下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他看到的只是一张文凭。你能想得出,这样的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在想着最后一天。
其实,从大学里走出来,拿到那张文凭,并不是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很多人把大学毕业当成终点,以至于拿到名校毕业证的时刻,成为了人生的最高点。当然,这样用不了几年就会遇到职业天花板,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
所谓终身学习,是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而不是比谁的学位高,谁的学位多,谁上了多少门课,谁多读几本书。搞不清这一点,任何在学业上的成就,只是终点不是起点。任何是终点的事情,就不可能有未来。
明天,我们就这个话题继续谈两个要点。
祝近安
吴军
2018年9月1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