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周围的环境给人一种错觉,就是外向要比内向好,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
推崇这条原则的人不在少数。
人是复杂的,有的人含蓄内敛,有的人热情奔放,也没有多少人是绝对的内向和外向,大多数人介于这二者之间。
外向,意味着要多开口说话,多与人交往。父母对于羞涩内向的孩子,想要使他变得外向起来,甚至强行改变孩子内敛的性格,总是耳提面命的告诉他,你这样内向,不会说话,将来在社会怎么吃得开?
这话的意思,暗示着社会是外向的人把持的,世界是由外向的人掌控的,这个社会,内向的人没活路,只能任外向的人驱使,摆布,使唤,甚至爬在街边要饭。
看看一些外向的人,身无长物,没有什么能力,却会大会小会来事,人前人后,甜言蜜语,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甚至低眉舔痔。没有骨头,这样做,免不了受宠得到一点好处,反之,受辱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没有什么能力,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活跃于各色人等之间,仰人鼻息,求得生存。
内向的人,做不到这些。
看看历史上的臭名昭著之徒,往往是外向的人,至少也是活泼好动,口才好,会拍马屁的人。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煽动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战,最终导致作战失败的杨国忠,会蹴鞠的高俅,还有贾似道,魏忠贤等等,无不是这样。
一些长辈遇到这样的会来事的晚辈,常常夸为人才。这就是他们眼里所谓的人才,这应该是老人才遇到新人才了。
对上级,对长辈,必要的礼貌必不可少,超过了一个度,就成了溜须拍马。
很讨厌这种过度的礼貌和过度的热情,或者说是溜须拍马。这样的方式让人总是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方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目的?
有时候这种方式,让人觉得无聊,恶心。
内向的人,要靠自己的本事来生存,那种客套,那种热情,那种溜须拍马完全不做,或者说是恃才傲物,在这个由溜须拍马的人所运作的世界里,能够注入一些清新的气息,少一点江湖气。这样自然可以生存下去,有的时候,也有人不得不骈死于槽枥之间,让有才华的人时时扼腕叹息。
没办法,时也,命也。
欣赏内向的人,质朴,没有机心,外向话多的人,往往没有质实之心,和他们相处,总得多个心眼。
观察一下内向的人,也没有哪个沦落到街头要饭的地步,郁郁不得志孤独终老——也有可能我没有发现。
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内向的性子改的外向一点。什么木桶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起作用,其他情况下可以说是扯蛋。马哲也说了,真理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变成了谬误。
试想钱钟书当年要是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了自己的弱项数学上,那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有没有如此耀眼,就不好说了。
王国维口吃,也是他的一个短板,他也没有花大力气去补这个不足啊,反而在学术上做出了成果。
古代中国的刘劭,他所著的《人物志》也提到了,各种性格的人,各有才能的人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去做他们所擅长的事才会把工作做好。
在国外,也有霍兰德的职业性格测试,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大体上适合做什么工作,才会在这个领域取得较大的进步。
当然也不绝对,但是相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的。
而如今的人,特别是一些父母,强迫子女改变性格,要他们补短板,去做不擅长和不喜欢做的事,有的领导也是这样,美其名曰锻炼能力,这不是扯蛋吗?
补短板,短板是补长了,同时自己擅长的东西反而得不到发展,导致一个人全面的平庸。
内向是不是一个人的短板,我觉得不是,内向的人照样可以做出成就,也可以生活的很好,并不是被外向的人所掌控。
去看看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名的内向的人吧,难道不能够说明问题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