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和善

作者: 更改一个什么昵称呢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22:27 被阅读82次
    01

    这人可真善良。

    你对善良的界定是什么?

    就是真实呀!

    什么是真实?

    真实就是毫不做作、毫不掩饰、说真话、真性情。

    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知道说真话会伤害人,展现所谓的真性情会让无辜的人痛苦,因此,选择以掩饰的方法告诉对方一些事,那么,这个人就是不真实的吗?

    当然就是不真实的了。

    那这个人就是不善良的吗?

    不能这么说。

    为什么?

    如果这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心是好的,那就不能说他是不善良的。

    那么,如果另一个人,完全秉持真性情,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你觉得呢?

    我会觉得可爱,是个真性情的人,既然敢哭敢闹,那就一定不会是一个坏到哪里去的人。

    那么,再有一个人,也想哭也想闹,但是,因为知道,哭也好,闹也罢,根本没办法解决问题,于是,忍着不哭不闹,而是回家一个人的时候再哭,你觉得呢?

    那这也太绿茶婊了。

    为什么?

    因为活该呗!

    为什么活该?

    因为没人让她忍着,自己难受就说出来呗。

    怎么说?

    哭呀!闹呀!让大家都知道,况且了,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

    哭和闹的目的是什么?

    让大家看看,给对方施压,解决问题呗!

    如果,大家过来后了解了情况,发现是你的不对你怎么办?

    不会的。

    为什么?

    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人能做到完完全全不对的,纵使我不对的地方多一些,只要我首先哭了闹了,别人就会下意识站在我这边,有委屈不嚷嚷是怂蛋。

    可是,这一次,你哭了你闹了,把所有的便宜占尽了,那以后呢?

    以后?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可是,你先发制人,也许能占据先机,但这个先机是在大家还没有充分了解所有信息的情况下的,一旦大家了解了所有的信息,那么,开始别人怎么说对方,后来别人就会加倍怎么说你。

    那不管,我不爽,我就闹。

    你闹的原因是什么?

    不说了嘛,不爽呗!

    为什么不爽?

    觉得对方欺负我,占我便宜,伤害我了呗!

    02

    你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觉得。也就是,对方占你便宜不一定是一个绝对真实,而仅仅是你认为的真实。

    我都看见了。

    看见了就代表所有的真相吗?

    眼见为实呀!

    可还有一叶障目,你看到的也好,听到的也罢,都只能证明,你看到了听到了,不能证明,事情的完整真相就是如此。也就是,一片叶子不能代表整片森林。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你通过眼睛还有耳朵得到的一些信息是不全面的,因为是不全面的,因此,容易导致你的结论也是不全面的,不全面的结论最容易天差地别。因为你太过于相信真实,所以,只要呈现的真实不够多,你相信了一部分的真实,你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因为你对大量真实的诉求比较高,因此,你才会认为,只要呈现真实多的人就是善良的。

    难道不是如此吗?

    如果,我们对人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真君子、伪小人、伪君子、真小人四类。原本,真、伪、君子、小人的划分是为了区别神和形,也就是本质和外在的关系。但是,因为人们过度追求真实,因此,才造成只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之间做选择。只要外在表现形式是直接的,那就是善的,只要外在表现形式是掩饰性的曲线的,那就是不善的。就是,君子和小人的评判标准不是依据内在本质而定,而是依据采用的方式是不是直接而定。

    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

    是的。

    这样不行吗?

    我们抛开行不行的界定,我们只说神,也就是本质的部分,真小人和伪君子有什么好选的吗?都是小人,难道,你还会因为人家没穿衣服而觉得小人就不是小人了吗?或者,只因为人家没穿衣服,你啥都能看见,也就是你所说的真性情,于是,你就可以依据此条来说小人就是君子吗?

    好像不太能。

    如果真要界定伪君子和真小人,那么,从恶的层面,多数情况下,真小人的恶是远超过伪君子的。

    为什么?

    03

    一个小人,如果想要伪装成君子,那么,可以大致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坏到极致,但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采用掩盖的办法,让人不能完全看清楚其小人本质,这种状态下的伪君子可以媲美真小人了。另一种,是没有坏到极致,还残留一些所谓的良知,说白了,是有所顾忌,因此,这种状态的伪君子,可好可坏,好坏取决于此人的良知能否战胜此人的无良,也就是,他自己也在做挣扎。

    那么真小人呢?

    其实,严格来讲,真小人和第一种状态的伪君子,其恶的程度是没有差别的,有差别的仅仅是表达方式的不同。之所以说真小人的恶是远大于伪君子,这个是针对于第二种状态的伪君子的。真小人是恶到极致,没有自我挣扎,因为,在真小人的世界里,压根就没有自己是恶的这么一种认知,所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那么理直气壮和理所应当。正因为是理所应当,也就无所谓掩饰与否,因为他知道,掩不掩饰,伤害他人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人认为恶,纵使要行恶,那也会束手束脚,但是,如果人压根就没有恶不恶的意识,所有的一切都以自己开心为准绳,那么,纵使别人告诉他这样不好,他也会毫无顾忌。

    那社会中真小人比较少吧!

    确切的说,就没有。

    为什么?

    今天,我们对一个人的界定是一刀切的方式。

    一刀切?

    就是,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好事,被人知道了,这个人就是好人;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被人知道了,这个人就是坏人。

    那这个不就跟刚刚那个以一片叶子断定整片森林是一样的嘛?

    是的,这个跟现代的研究方法也有关系。

    研究方法?

    是的,现代的研究方法中,因为无法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全部的信息,因此,会进行抽样调查。原本,这种从整体中抽取一个小部分来代表整体的思维逻辑是为了给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的,但是,以偏概全在小数值内偏差或许不大,一旦是在一个大数值里,那就可能是天差地别。

    04

    比如呢?

    比如,一个人一生中有很多言行,假如,随便取一个数,你觉得通过一个人说两句话做两事件更容易确定这个人的品性,还是通过一个人说10万句话做10万件事更容易确定这个人的品性?

    是后者。

    而且,如果真的不巧,这个人说的这两句话两件事是和其他的99998句话和99998件事相反的,那么,你是倾向于前者还是后者。

    当然是后者了。

    为什么?

    因为后者的比重大呀!

    那假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你只能听见和看见人家做的那两句话两件事,那么你会如何?

    我应该会因为这两句话两件事就断定这一整个人。

    你只是自己在那里断定那还无妨,如果,有个自诩真性情的人,因为这两句话两件事就断定这个人是小人,并且,出于真性情所需,到处宣扬这个人是真小人的这个断定,那么,会如何?

    其他人不能了解所有的信息,可能就会直接跟着认为这个人是小人。

    那么,那个真性情的人呢?

    其他不知情的人可能会觉得那个真性情的人很善良。

    那你呢?

    我因为知道那个被真性情的人确定为小人的人的绝大多数言行,因此,我断定那个被确定为小人的人其实是一个做过一两件不好的事,但主体来讲是一个好人的人。所以,我会觉得那个真性情的人是个傻X。

    那么,这个真性情的人在此次事件中充当的角色是什么?

    是真小人,而且是一个愚蠢的真小人。

    但是,如果,这个真性情的人此次展现的言行是有别于其他99999次言行的,也就是说,他的确是在这件事儿上处理不当,正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失当,因此,他进行了调整,在接下来的99999次言行中都没有再如此了,那么你怎么认为?

    我会觉得自己是个傻X。

    为什么?

    我因为知道那个被确定为小人的人是一个主体上的好人,因此,为这个人鸣不平,于是,认为那个真性情的人是个傻X,仅依据一个人的两句话两件事就断人家生死,导致大家的误解的言行很孙子。可是,没想到,这个过程,我步了人家的后尘。我竟然也是仅依据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件事就断定人家。

    所以,人是一个整体,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人和坏人。多数情况下,是在真君子、伪小人、伪君子、真小人中来回游走。

    05

    那我怎么认知一个人。

    无论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以平的姿态看待,不因好的一面美化坏的一面,也不因坏的一面抹杀好的一面。在没有了解大部分信息时,拒绝断定,纵使是为方便他人了解信息,也仅展现所听所看,并且,一定说明是何种情况下的所听所见,不加入任何主观情绪和自我觉得;在了解大部分信息时,需要做出一个断定时,一定表明此断定的来源,也就是,你是基于对方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的何种言行而做出的断定。

    为什么给出断定的时候还要表明来源?

    任何一句话一次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说会有不同的断定,如果,仅给一个断定,别人是不会知道你的这个断定是不是有失公允的。加上来源说明,可以辅助别人了解你的视角。

    为什么要这样?

    假如,发生了一起车祸,交警需要了解详情,也就是获取更多的信息以还原相对完整的真相。那么,同一栋楼的人就绝对不可以只说是谁的错。而应该说,当时的自己是站在哪一层楼的哪个方向,看见什么情况。这样,交警才能通过不同人的视角还原真相。但是,如果大家以对错来定,也就是,这人认为是行人闯红灯了,因此是行人的错,那人认为是车加速了,因此,是车的错。但是,这个行人闯红灯只不过是这个人从自己的视角得出的断定,因为,很有可能,是行人绿灯行走的过程中,红灯变了,也就是说,这个证人只看到红灯状态下的情况,没看到绿灯状态下的情况,因此,这个所谓行人闯红灯的断定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是有失公允的,不全面的,因此,就容易造成争论。

    原来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实和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ia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