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家奇怪的咖啡馆,而是我心底梦寐以求的心灵居所。
在经历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奔跑在夕阳下,独自走进这家咖啡馆,坐在安静的一角,听着音乐、喝着咖啡,拿出笔和精致的笺,写下我的快乐与悲伤,苦闷与向往的自由。
《医生与咖啡馆与信》真的就实现了这样的场景。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每天接待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人生百态,目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他们的状态、表情都能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13个人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暗自神伤,连连惋惜、义愤填膺、甚至感同身受得热泪盈眶。
也许有人会说我矫情,但我认为是自己年岁增长,看到了身边人聚少离多,人生聚散的戏码,不自觉也陷入其中,显得异常敏感和脆弱。
13个故事,有作为母亲深感同情的企鹅妈妈;有让我愤慨的校园暴力;还有大作家的惋惜的感情。
每个故事都触碰心底的那根弦。让我欲罢不能的是第一篇《丽君》,这不正是像生活中我的缩影吗?
丽君,走进这家咖啡馆正是她的母亲过世后的一周。不能过多将自己悲痛向外人展示,向亲人宣泄,她来到了能让她心灵安放的居所——笺。
她写下了对母亲的懊悔,对母亲的思念。生前,不经常陪伴母亲的她,常常都是嫌弃母亲的每一通电话,宁愿在外也不愿意回家一趟。直至母亲生病很久,她也不知,直至父亲打来的一通电话,才彻底让她心荒马乱往家赶,却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
这成为了她心底的一份遗憾、一份后悔。后悔没常回家看看; 后悔母亲打来的每一通嘘寒问暖的电话还显得如此不耐烦。。。。。现在的她,除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别无人法。
故事告一段落,也让我猛然回想一个朋友若兰和她母亲相处的点点滴滴。
若兰母亲生在农村,20多岁便嫁给在省城的父亲。那个年代,所谓的“乡下人”能嫁到“城市人”还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后来顺理成章的怀孕生子。若兰的父亲是做生意卖进口手表的,后来因为生意失败,家里经济败光,房子也卖了,只能靠租房过日子。
从此若兰父亲一蹶不振,演变成好吃懒做,天天以打麻将度日,家里的任何事不闻不问,活得倒像一个孤家寡人,后来直接跑到省外去再也没回来过,从此也断了联系。
至此,家里就靠若兰的母亲去打工赚钱,给若兰交学费、开家长会、若兰生病时,一个人背着她往医院跑。一个女人又当爹又当妈的,真的很不容易,这简直比现下流行的“丧偶式婚姻”还糟糕。
若兰母亲一把屎一把尿的把若兰抚养长大,上了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选择上了一所技校,学了一门技能便开始就业上班。
一眨眼,若兰工作也有了五年,期间工作表现出色,已经慢慢混到公司中层管理干部,薪金也越来越高,除了每个月交钱给母亲用外,剩下的钱省吃俭用存起来。
隔了好几年,用存的钱给母亲和自己买了一套60平米的小户型,装修完毕后便一起搬了进去。
若兰很孝顺很听话,非常尊重自己的母;若兰母亲也心疼自己女;
有时若兰工作再忙,下班回来也会买菜做饭;有时,若兰下班晚,母亲也会在家门口去接她。两母女相依为命的生活,日子越过越好。
我特别佩服若兰,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带来经济上的转变,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让自己和母亲居有定所,从此漂泊的心也是安定。
若兰母亲年轻时确实很苦,但若兰也没有辜负她的母亲,母女这样的相处模式,真的着实让人羡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我们作为儿女,作为人母人父,承担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纪,也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多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牵就那份“絮絮叨叨”。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也许不能治愈你,但能让你通过别人的故事来看待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心理。
这样的咖啡馆,谁不想也开一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