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一个人算聪明人,而了解自己则可以算是个明白人。
这显然是说,自知者比知人者更智慧,更透彻。为什么?
实际上,自古以来都是知人容易知己难。
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就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哪怕是一个文盲,用最笨,最低效的办法——和他相处久了也能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要做到“自知”就难多了。为什么?
斯文森(Svenson)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会说自己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很少有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
但是事实上,根据平均水平的定义,有50%的人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就一定有50%的人驾驶技术低于平均水平”。
这就是“自知”比“知人”更难的原因——人们习惯性高估自己。
高估自己,是人的本性。
那么怎样才是善于自知?
刘邦说,论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克敌制胜,攻坚克敌,不如韩信。但他很清楚,这些人都需要一个平台,而自己擅长的就是帮助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结果,这些能人将才都归附在刘邦手下,各尽其能,成就了刘邦一番伟业。
清楚自己的所知、所能,同时也清楚自己所不知、所不能,就是自知。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
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除了让别人书写,乾隆自己也禁不住提起笔来。他素来好舞文弄墨,每到一地、每经一事都要吟诗作赋,挥笔题字正是手到擒来,至今乾隆留存下来的诗有一万多首,虽说精品不多,但身为皇帝,才气已然相当不错。
他的书法师法颜真卿、柳公权、赵子昂、董其昌等的正统书法风格,雄浑、厚重,充满阳刚大气的帝王之气象,在今天看来,也是难得的上品之作。
但,等他收集了满朝文臣所书的作品,又加之自己的御笔,经认真比对之后,竟发现没有一件可与严嵩所书三个字相比。
于是,乾隆叹口气,下令将所有作品尽毁,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乾隆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个盛世帝国?
其实从面对前明奸臣严嵩的题字这件事情上就看出来了,他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
有自知之明的人,一大优点就是乐意接受自己的短板和缺陷,而不会轻易高估自己。因此,他们做起事来,往往是基于事实,自然就更接地气。如此,想不成事都难。
而不自知的人呢?喜欢找感觉,做起事来也往往基于感觉,所以,事情多飘在空中,而多败事。
简言之,任你才华一身,聪明一世,都不及自知一世。
只有自知之人,才能做明白人;只有明白人才能做明白事;只有做明白事,才能成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