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
【感悟】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孙子再次假设了一个善用兵的人。具体阐述了他们对谋攻的具体做法,也是对前面上兵伐谋的具体阐述。
屈人之兵而非战的例子在古代数不胜数。比如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并非是直接与七国军队正面战斗,而是让梁王的军队死死拖住七国的主力,自己的主力绕到七国军队的背后去断他们的粮道,然后等到七国军队粮草不济的时候再全力出击,打败他们。
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争相进入咸阳。相互在攻城掠地方面进行比赛,从实力上看,项羽肯定超过刘邦,但是由于刘邦采取了谋士的正确策略,一路上招降纳叛,前进路上比较顺利,反而先进入关中,再加上他与民约法三章,精减刑法,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这里的不久是指用兵打仗的时间不久。但是真正较量的是准备的时间。比如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20年时间的准备,最终一举灭掉了吴国,这也比较符合《孙子兵法》的观点,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准备时间要长,但用兵打仗的实际时间要短。
这就是“以全争天下”的谋略。在这一点上,《道德经》也强调“曲则全,枉则直”的道理,就是强调以最小的牺牲获得最大的政治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