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每天写1000字读书
浅读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十二)——全胜才是胜

浅读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十二)——全胜才是胜

作者: 国学末学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21:43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第三篇为“谋攻篇”,所讲重点为谋,其主要意思是,没有谋略的进攻必然是落为下乘的。孙子兵法的智慧就在于此,即使是进攻也要谋定而后动,如何谋攻呢?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其意为:孙子说了,凡是发起战争、进行打仗,一个基本的准则是,使敌人举国投降为上策,而击破敌方国家就略逊一等;面对一个军,使敌人全军投降为上策,击溃敌一个军就略逊一筹;面对一个旅,使敌人全旅投降为上策,击溃敌方一个旅就略逊一筹;面对一个卒,使敌人全卒投降为上策,击溃敌方一个卒就略逊一筹;面对敌方一个伍,使敌人全伍投降为上策,击溃敌方一个伍就是略逊一筹。

    关于“军、旅、卒、伍”,这是春秋时军队的编制,1.25万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人为伍。

    这是孙子的用兵高度,简单说,就是你和敌军对阵,打赢他不算牛,最牛的还是,用些谋略,敌我没正面交锋,敌方就全部投降了。

    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那到底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翻开战史,我们来领略一下解放军打仗的智慧。

    平津战役时,国民党是傅作义守北京城,当时虽然在华北的兵力对比是解放军占优势(大概为100万比50余万),但傅作义是准备打一打的。

    关于北平,那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和商业重镇,我党我军并不想使其遭受战火的损害,然而,一开始傅作义不愿采纳我党我军的意见。怎么办?

    1949年1月8日,四野刘亚楼将军奉命率部攻打天津,集中优势兵力,投入大量炮兵,还有不少坦克部队参战,首次使用工兵这一新型力量用于攻城,经过前期外围清除、兵力机动部署等准备,1月14日发起总攻,29小时攻下天津城,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解放后,傅作义看清大势、认清大局,未做困兽之斗,1月31日,和平解放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时,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傅作义掌握的军队约25万人,这多少兵力?就人数上,相当于春秋时期的20个军,这就是“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全国为上,破国次之”的有没有,美军投下2颗原子弹,日本投降,也算是“全国为上”了。当然,它这个是先“破”后“全”,用武力把日本打怕了,核威慑发挥作用下,日本才选择了投降。

    在世界战史上,“全旅,全卒,全伍”被战败的,多得数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因为,不论应对多大规模的敌人,其“全与破”的思想都是一样的。

    那“全与破”的这一思维理念,能否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战场之外,生活之中,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时候,也会面临一些“堡垒”,诸如竞争对手、商业客户、追求对象等等,都需要我们去用尽方法“打破对方”对你设置的防御圈,进而得到对方对你的认同、理解、支持等。

    虽然不像战场上血淋淋的进攻与防守,但也同样会让你感觉到用尽全力还四处碰壁,无奈、心酸等等,又始终达不到心中所想之目的,只能咬着牙坚挺着,等待着一蹴而就的时机到来。

    我想,这种时候,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求全与破之”的思想,回到原点,想想怎么才能解决好所面临的难题?

    再具体说,“求全”是靠智胜,而“破之”则是靠力胜。很多时候,我们只想着打败对手。但事实上,打败对手,并不等同于自己就能赢。其实我们大多时候,求的并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自己能赢。

    把注意力放在“打败对手”还是“自己全赢”上面,这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首先关注的目标不一样,会可能导致结果完全两样。简单举个例子,就像遇到一个钟意的异性,自己又是单身,但不巧,对方还有其它追求者,怎么办?好多人的关注点基本是,想办法“打败”其它追求者,那自己就有机会。是的,结果顺利的话,仅是自己“有机会”,还没达到你的最初的目的。你的目的不是“有机会”,而是“在一起”。即使通过各种竞争比对,“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但能不能得到钟意的异性喜欢,那还是未知数。因为,姑娘喜不喜欢你,那是人家女孩自己的事,一开始,就走偏了路。

    其次,与人竞争的过程还要计算一个成本问题。“求全”“破之”理想的结果,都是“赢了”,但赢的代价有多大,有没有计算过,赢了之后所得到的收获又有多大的差别,都是要考虑的。

    在都能赢的情况下,“破之”所赢的,终究是不如“求全”赢的多。

    文/国学末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读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十二)——全胜才是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ht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