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散散,春节前后一直在读龙应台的《天长地久》,今天读到第22章“永远的女生”。
读散文不像读小说,不需要一口气读完。一来它没有小说设置的悬念,不需要一环扣着一环;二来读优美的散文需要慢慢地品,切不可囫囵吞枣。小说读完了或许就扔了或置之高阁,但优秀的散文需要细细地品,一遍遍地读。
《天长地久》就是这样一本书,放在床头,搁在桌边,随手拿起来翻看一回儿,受益良多。
读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几年的时间陆陆续续读地读,这次准备写龙应台系列,所以整理出来重读。但这本《天长日久》是初读,2018年刚刚出版发行。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写给母亲美君19封信是重头戏。还是她一贯的文风,治愈敏感略带忧伤的笔触,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女儿照顾一个失智的母亲时的感受。饱含着对母亲歉疚,渴望着母亲健康如旧。65岁的龙应台努力把93三岁的美君当成朋友,就美君过往的生活展开来,写尽了她对生命的感悟。
书里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是龙应台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依托那些细碎的历史的细节,还原了母亲美君的一生,那段抗战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下写出了美君独立、坚强、勤劳、智慧的一生,在台湾养育了龙应台兄妹四人(还有一个大哥留在了大陆),培养他们三个读到博士,另外一个不是博士的很会赚钱。
书中将美君颠沛流离的生活片段式地展现出来,像拼图一样勾连了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自然地铺陈开来,显然是花了心思的。
据说书中“大河图文”中的材料与配图是龙应台首次公开的,这些信根本不是写给美君的,而是,写给每一位读者的,也许你也从那个年代走来,也许你是80后90后或者00后,《天长日久》让你在温润的文字里理解那段中国历史,铭记同时感恩上一辈为我们创建的美好生活。
这里隐约看到了她的《大江大河》的影子,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让整个社会燃烧起来,一本《野火集》轰轰隆隆印了100版次,大刀阔斧笔力遒劲吹起龙卷风,都说龙应台扛起了一把文化屠龙刀。
犹豫了很久,还是再次尝试一下写连续剧式的拆书稿吧。
就“初老”思考生命的来去:“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这有禅意。
当我起起伏伏为爱情神伤的时候,当我意气飞扬、闯荡江湖的时候,从来不曾想到,在那最后一幕,台上摆着一张空椅子,风声萧瑟,一地落叶,月光凉透。”这像是基督教角度的思考。
龙应台在人生三书里,坚持自己不信宗教,但母亲美君却是一个资深的基督徒。
龙应台在《天长地久》里引用了《旧约 传道书》“凡事都有定期”的章节。
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你无法所求,更无法延期。
读到这里,当前我所能想到的命题有:
1.珍惜当下、直面生死
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2.总有一些夜晚是疲倦却无法入眠的
看见自己在生命的轮回中反复,却忘记了生命本身的牵连缠绕。
3.空山松子落
你们成了步履蹒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语的人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 我们能够给的,多半是比你们破碎时代好一百倍的房子、车子、吃不完的食物、丢不完的衣服
像龙应台一样,每日我都在享受着父母给我的最好的一切,甘之如饴。
却没有真正反思过,他们给予我的是用他们的衰老为代价的。
当我们青春时,父母在一天天衰老。当我们步入中年老年,父母呢?
春节期间,和父母孩子天天在一起,深深体会到我衔接了两代人,我们之间原来是共生共存的。
没有人可以只在活在自己的生命周期里,如龙应台说的,我们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是同时存在的。
当下的你是现在,父母是过去,子女是未来。而我们是同时存在的,共生共存,貌似独立却是整体。
龙应台感慨道,“如同一条河,上游出山的水和下游如海的水,是同时存在的。”
突然想起我的《东门外西门里》,我原本计划将它写成小说,试了几次还是写成自己的人生书更妥。
问来路,问明月,共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