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背起一个挺大的双肩包,沿着铁轨去旅行。于晨曦暮霭之间,担一肩霜露,披一身风雨,走过几瞬韶华,踏遍几重河山,不顾来时,兀自前行,且走且歌。于缓步漫游之中,或许能听得几阵禽鸣,便幡然悟得些许禅意,听然而笑,以为洞察了生活的真谛,乐此不疲。
奈何世事如棋、乾坤莫测,一个单纯的“想”字,岂能轻易地化为现实?当背上的双肩包在前行“铁轨”的终点前被一双染尽风尘的手轻轻脱下的时候,心中并非感到有卸去沉重包袱之后的释然,反而更在无尽陌生的风景中获得了无尽的迷茫——手自然是自己的,那眼前的风景属于谁呢?生活令人产生茫然的确正常,但长时间处于其中无法自拔无疑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威胁。幸运的是,新时代的青年人并非是不入群的笼中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未必输于变色龙之流。
因此,学会适应离别、适应逝去,或许比简单地适应现在更超然。百代繁华一朝都,谁非过客?千秋明月吹角寒,花是主人。除了眼前的校园不会离别、远处的青山不会逃走之外,其他的所有都将是过客,转身,然后离去。所以,释然,无论对未来还是过去,对人事还是风情,都将是一份坦率的宣言。
懂得释然过去与未来就是意味着懂得了把握现在,懂得把握现在的人才能将其生活演绎得多姿多彩。所谓操乾坤于一掌,握永恒于一瞬,纵然谁也不敢自诩时间的主人,但也终究不愿沦为时间的奴隶。
“受时间控制的人再无自由,看茫茫红尘,谁将韶光偷换,人也好,魂也罢,不过一抹塘荷影。”
曾记得汉献帝时董遇三余读书,“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这与鲁迅的那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时光不能荒废,多学总归没有坏处,只是不太赞同完全将时间泡在教科书里的行径,总觉得者非但不能提高太多的成绩,又会将其他的事情耽搁,毕竟大学,应该有一些更为广泛的涉猎。
喜欢没课的时间,在清凉的午后,捧一本闲书来读。是什么书倒不重要,只要是书,开卷有益。倚在阳台旁,静静地翻着书页。像是细细地品味着香茗一般,沉浸,迷连。半卷书中窥日月,一页纸上著乾坤。“一页纸薄,历百世风霜,今已不堪为记;一页纸重,历风霜百世,千古丹心犹是。”
这便是生活,充满意境的生活,
其实生活,这应当是一种感,首先是一种感受,进而升华成感悟。它并非是一种行为或是一种生者存在的状态,当然也不该被人以如此粗鄙的眼光看待。生活,不必被过多谈及,因为无论谁也说不清。它需要用心感悟,它的路需要一步步地走,至于是向上抑或向下,只看走路的人了。
岁月匆匆路匆匆,惊鸿一瞥叶枫红。人去楼空情深重,一切尽在不言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