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同事来电话谈到要离职,工作遇到瓶颈,一番幽怨。由于小伙一向情深意重,做事认真积极进取,万万没想到会是他突然会有这种想法,错愕间一时不知如何规劝。挂了电话思绪良久,想起论语里柳下惠的一个故事。
《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关于柳下惠,大家最熟知的还是“坐怀不乱”。其实《论语》、《国语》都对他的事迹多有记载。道家评价他,不是不好色,而是“移志”,将欲望移向了更高远的目标。这里性命之学今天暂且不深究,这些都不妨碍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一位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都很高的圣人。这篇记载柳下惠做士师,相当于现在的法官,三次被罢黜。有人对他说:“您人品正直却屡次被免,为什么不走呢?到别的国家,不是一样做官吗?”柳下惠说:“像我这样,直道而行到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免职?天下下乌鸦一般黑,如果我愿意枉道事人,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去别处找机会?”
这里的“三黜”表多次,并不只有三次,可能是很多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能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很多还没有被批评和否定就自己先陷入焦困,对周围环境产生无力感。人类天性对未知领域恐惧,当没有解决问题的自信,便人为的相信,换个环境可能会更好,其实只是逃避问题。千百年来一句“树挪死人挪活”其实是逃避问题的最大认知误区,我查了很久没有查到这句话的出处,这句来自民间的谚语不是成功人士的名人名言,甚至可以讲是失败的人总结的适用于小概率环境的参考。《易经》有言,“动则有吉凶悔吝”四种变化,吉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当自身主体不变,换个地方变的更好只是小概率事件,是暂时苟安,而非长久发展。因为上级干预司法,柳下惠惹恼上司被免掉但是拒绝出国。就像放弃现在的工作单位耗尽数年磨合的人脉圈,为了短利,要跳出去重新开始一样。弃父母之不留,奔异地而谋生,如果在父母庇护下都坚持不下去,可以预见,离开也不过是一个这样困难的环境跳到了那样困难的环境罢了。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多累啊,我之所以施展不开,也是不想诡计累心,不愿同流合污啊。其实没有想想中那么多弯弯绕,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就是柳下惠的直道事人。我自傲立与谁同流?我们再解释下枉道事人与直道而行,对于圣人而言,他们的一身正气真是性格鲁直,天生不会旁门左道么?当然不是。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所以不局限于特定的一才一艺,而无所不能。《列子》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攻守,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孔子力气之大能徒手拽起城门,但是却不愿以力传世,墨子将兵之道可与鲁班论攻守,而不愿以武扬名。这些穷尽天下之理的人真的不懂诡计之道么,只是人生境界凌驾于奇谋诡计之上,不屑于此罢了。他们知道取巧只是一时短利,直道事人才是长存之策。
如果自持一身正气却不能行,就要警觉是不是自身修为不足以行道。试想鲁君火气脾气一上来把他免掉,火气下去了还是要用他,这几起几落间可见柳下惠深入人心的工作影响力。我们常说的地球离了谁都转,确实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影响地球运转、人类进步的巨人。但是手表缺一个齿轮不走,汽车少一根电线不行。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是这重要程度还没达到恨你却不得不用你的程度而已。这世上一切问题都有正确答案,困惑来自于知识储备不足以找到眼前的出路,读书人一身劲节傲骨,来自文化自信的底气。这能力和尊严就像天平,会自然的互补向弱的一边。
我们用朱子读书法,将自己带入其中切己体察。若是换做我是柳下惠会怎么做,我能不能面对上下困难不改初衷,一心为人民服务?如果遇到了内部不公平,能不能冷静面对这一时际遇,守住坚持。当习惯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矛盾中积累经验再前进,这眼下的父母之邦,也自有你一番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