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堂理答

课堂理答

作者: 吴晓妮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11:29 被阅读0次

    课堂理答是一种价值的去蔽。什么是价值的去蔽呢?价值的去蔽意味着它本有的价值被蒙蔽起来了,我们看不到,那么通过老师的理答把它的价值又重新释放出来了。

    我们来看这一个案例。课文《三顾茅庐》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间过得好快,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打算三访孔明。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因为已经去过两次都没有碰上。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老师出示了段文字,然后让两个学生来读刘备的话。

    第一个是女生,读刘备话的时候,语速很快,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而第二个男生读刘备的话的时候,在“如此无礼”的后面停顿了一下,换了一口气然后继续往下读。这个老师很敏感,马上就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学情,让大家展开讨论这个地方读的时候,需不需要停顿,理由是什么。应该说这个老师是很有教学机智的,而且这个教学的细节又抓的非常得准。我们来看看后面学生的讨论以及老师的理答,最终有没有实现效果。

    第一个学生说:“这个地方停顿一下,是因为刘备心里想我后面的话到底该不该说,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呀。”老师的理答是有这种可能。

    第二个学生说:“刘备一上来就骂得很凶,他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所以要停顿一下好换口气。”老师的理答是这种可能也有。

    第三个学生说:“张飞已经是第二次惹刘备生气了,所以刘备骂完第一句话以后,要想一想怎么处罚张飞,因此就停了一下。”老师说:“你的思考与众不同。”

    第四个学生说:“这是一个反问句,为了加强斥责的语气,就需要停顿一下。”老师说:“对的,反问句本来就应该这样读。”

    四个学生谈了各自的理由,都需要停,但是理由不一样。但是我们再来听听老师的理答。理答的效果怎么样,好吗?不好。为什么说不好,理答如何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地思考,理答如何把学生的理解再引向深入,从而使这一个看起来停顿的地方,让学生真正理解,刘备内心求贤若渴的那样一种心态以及在求贤若渴的背后让学生明了得人才则得天下的历史规律,这是真正的价值所在,但是很遗憾这个老师的理答,似乎缺乏这样的功力。假如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再来改进一下自己的理答,效果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然这是一次虚拟的理答。

    第一个学生说:“这个地方停顿一下,是因为刘备心里想,我后面的话到底该不该说,因为他毕竟是自己的结拜兄弟呀!”刚才老师的理答是有这种可能,其实这个话是废话,正确的废话,说跟不说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虚拟改进自己的理答,可以这样说“一个是情同手足的结拜兄弟,一个却是尚未见面的一介书生,刘备是犹豫了一下,但仅仅就是这么一下,他马上说出了下面这番话,由此可见,可见什么?”让学生接着说,“可见在刘备的心目当中,这一介书生的份量要超过他的结拜兄弟。”这是为什么?背后就是得人才则得天下!刘备是一个政治家,有深谋远虑!你看,如果是这样的理答,价值就呈现出来了!思考就推向了纵深!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学生,“刘备一上来就骂得很凶,他有点上气不接下气了,所以要停顿一下,好换口气”。虚拟的理答可以是这样“为什么要斥责?为什么还要大声斥责?以致一口气都缓不过来呢?”很显然,是刘备求贤若渴。所以,这样的理答就把孩子们的思考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第三个学生,“张飞已经是第二次惹刘备生气了,所以刘备骂完第一句话以后,要想一想怎么处罚张飞,因此就停了一下”。我们可以虚拟做这样的理答“第二次不光是斥责,刘备还想到要处罚张飞,这又是为什么呢?斥责不够了,还要处罚了。因为他担心张飞的鲁莽举动会影响他对人才的使用,刘备太知道没有这样的谋略之才,他要打下天下的战略意图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四个学生,“这是反问句,为了加强斥责的语气,就需要停顿一下”。这个孩子说的话一点都没错,但是很显然这是在玩技巧,背后没有思想,背后没有灵魂!老师虚拟的理答你跟进一句“如果把反问句改成这样‘你真是太无礼了!’叹号,就反问句改成感叹句,行吗?不行,为什么?又是斥责,又是反问,又是停顿,请问刘备到底想告诉张飞什么?”让学生接着往下说。

    前一次理答几乎没有什么效果,而这一次虚拟的理答,虽然不是真实的,是虚拟的,但是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是这样的理答,对孩子们的思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这个课文的主旨的理解又会带来怎样的效果呢?让遮蔽了的文本价值回归,在师生的理答中激荡,让文本的价值提升孩子们精神世界,我想肯定不一样!

    课堂理答是一种生命的赏识。课堂理答其实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生命和生命之间的一种交流一种对话!而这种交流和对话,你可以是积极的、正向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负向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你可以给予学生以正能量也可以给予学生以负能量,关键看你怎么理答。而生命的赏识,无疑为孩子们提供的是正能量。

    我们也来看一个片段:一位老师上《只拣儿童多处行》,在课的整体感知阶段,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自主阅读圈点批注的过程。老师说,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睛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使得想和不想完全不一样。

    现在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的感受然后交流。给大家的时间是六分钟,这个时候学生就开始默读课文,课堂上很安静,当然这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其实,孩子们在认真地思考,在迅速地书写着自己对感兴趣的文字的理解,可以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六分钟以后,老师说:“同学们,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间。

    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现在请大家各抒己见。”这话引导地非常好,渲染一种开放的自主的气氛。

    我们现在来看看孩子们在这六分钟里面,他们到底想了一些什么,又写了些什么:

    第一个孩子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说的: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请注意,这是课文当中的话,接下去才是学生自己的话,“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眼里有儿童,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这是学生的思考,是学生的理解,转化为他的话。

    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理答。老师说:“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其实,在心理学上谈到同理心的时候,讲过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这个策略叫作复述。所谓复述就是你在倾听对方的发言的时候,你的应对是重复他发言的主要内容,当然不是照搬照抄。因为是复述嘛,复述表明:第一你在倾听和关注,第二你记住了他想说的,第三给对方一种什么感受呢,他认同我的看法的感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

    你看这位老师就用上了,其实这位老师的理答粗粗一看没什么,似乎都是在重复学生的话,但是这样的复述恰恰给学生提供的是认可和支持的氛围,这就是一种正能量,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赏识。很多时候,孩子们在回答的时候,你不需要有太多的评价,你只要真诚的复述他的话,效果就会出来。

    第二个孩子说,“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是课文当中的原话,接下去是孩子的话“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这是第二个孩子的理解。我们再来看老师的理答,老师有理答吗?没有理答,如果说有理答的话,那就是在这个孩子发言的时候他的目光始终投向这个孩子。在这个孩子说完话以后,老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其实这也是一种理答。

    第三个孩子的话,“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老师也没有直接用语言理答。

    第四个孩子说:“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这时候,听课的老师热烈地鼓掌。这孩子说的非常好,一连串的排比把冰心奶奶的比喻的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看看老师的理答,老师说:“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其实老师的理答在修辞上面叫什么呢,叫粘连。也就是说活学活用。你看孩子说到了“是天使,就要释放可爱;是太阳,就要释放光明;是花朵,就要释放美丽;是春天,就要释放明媚”。活学活用!老师说:“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一下子把孩子所解读的内涵全部用来反馈和评价到这个孩子的发言上面去,这是非常巧妙的。带给孩子的毫无疑问是满满的正能量。

    第五个孩子的话,“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老师的理答是:“在这句话的下面划上破折线,签上你的姓名,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多么富有正能量的理答。我想这个孩子,可能这堂课会让他终身难忘。

    第六个孩子,他说:“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毫无疑问,这个孩子的内心非常的柔软又非常的敏感,稍稍带有那么一丁点的神经质。这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理答,他怎么说:“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刻警策,感同身受,将心比心。你说的就是我要说的,我想的你替我表达出来了,我会记住你的话!”你看,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理解、是信任、是激励、多好的理答!

    我们继续看第七个孩子说:“我认为课文的第四节‘我们站了一会’读起来有点别扭,改为‘我们站了一会儿’比较顺口,这个孩子给课文挑刺儿,而且是给大作家,大文豪挑刺儿。老师的理答是,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这样的理答,已经不需要我们再评价,真是太精确、太妥帖了。

    第八个孩子,他说:“春光,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我们来看老师的理答。这时又有肢体语言了,老师走进这位比他矮半个头的男同学,然后把他抱到凳子上,左手揽住他的双腿的上部,右手拿着话筒,仰视着他。老师说:“你现在比我高,因为你站在板凳上,站在老师的肩膀上,我仰视你,是因为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了独到的想法。这里,我愿意和在场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一起再次聆听你刚才讲过的话语。”哦!老师的这番话让这个学生受宠若惊、欣喜若狂!他第二次说的时候,显然显得非常的激动。说完以后,又是热烈的掌声!

    细节其实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而课堂的理答恰恰就是通过这样的细节、一个眼神、一种肢体语言、一个词、一句话来深深地温暖我们的孩子!

    课堂理答是一种智慧的启迪。理答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锋。当两个思想碰撞在一起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思想,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们也来看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上完《登山》这篇课文之后,在课的结尾部分,老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应该说敢于在学完课文之后,继续让学生来质疑是需要教学勇气和胆略的。

    因为通常我们也知道,所谓的质疑问难这个环节,往往会被前置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初读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来提一些问题,然后这些问题可能会转化为你的教学资源,成为你新的教学目标。然后你的教学过程呢,会应了孩子们提的这些问题而改变方向,改变策略,绝大多数的课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这个老师与众不同,他真的有勇气和胆略,在学完课文之后继续让孩子来提问。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对老师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结果,精彩的理答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我们先看第一个孩子的提问,他说:“老师,列宁为什么坚持要走那条小路?我还是不能理解。”完了这堂课白上了。因为《登山》的这篇课文的主体内容就是讲列宁两次走小路。第一次吓的要死,差点掉下去。回来的时候列宁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坚持重走那条小路。而这个故事的主旨中心和内涵恰恰就体现在列宁重走小路的那个情节当中。

    而真没想到这个孩子在学完课文之后,依然对这一点说不能理解,说不懂,那么这堂课不是白上了吗?所以这样的问题会让老师变得非常的尴尬。

    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个老师的理答,那真是机智。老师说:“你是不理解列宁最后说的那段话吧?”请注意,这是需要经验和智慧的。

    其实,孩子在课堂上的提问,他心里想的跟他嘴巴上说的有时候会出现不一致,所谓词不达意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这种情况是经常有的,也就是说其实他心里想问的那个问题,跟他嘴巴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有时候是差异的,甚至有的时候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老师以他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迅速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这个孩子提的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他真实遇到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的是,那么他这个问题里面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在告诉我们他究竟对什么产生了问题呢?老师迅速地判断极有可能就是对课文当中列宁最后说的那段话还存有困惑和疑虑。

    结果老师来个投石问路,先试探性的问一问学生你是不理解列宁最后说的那段话吧。我们来看这个学生的反应,学生点头示意,对头了,原来真正的问题在这儿。

    当这个情况被判断出来之后,老师接着理答:“你再仔细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到底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困惑,下了课咱们再讨论。”

    首先给出了方法。什么方法?再仔细读读最后一段话,不但给出了方法,还给出了方向,看看到底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困惑,也许你仔细读一遍以后,有些困惑就自然而然地消解了。等到细读之后还不能够消解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有的时候书读千遍深刻的含义还是不能够自现怎么办呢?下了课咱们再讨论。留一个非常潇洒的尾巴给学生一个交代。这是一个很智慧的理答。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孩子提的问题:“我觉得列宁回来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走那条小路。”完了,如果说第一个孩子提的这个问题,已经被老师智慧的理答给化解掉了,第二个孩子那是把老师往死路上逼。他还是一根筋,认定列宁完全没有必要走那条小路,为什么呢?其实想想也是,因为回来再走这条小路,万一意志不坚定,万一心理状态突然出了问题,掉下了悬崖,那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啊!这个代价太大了,这个风险太高了。其实,你完全可以改变方向,完全可以选择新的路径,你说要锻炼自己的意志,也不一定非得在这个时候,非得在这条路上锻炼。为什么?因为安全第一,生命第一嘛。

    其实想想,这个孩子说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更没想到的是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支持第二个孩子,他说:“我觉得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有很多机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锻炼意志,我认为并不值得。”发现没有,一边倒!孩子们都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主旨,这个时候,你怎么办?其实,真正的理答往往发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思维的断裂,出现情感的冲突,出现思想的交锋!这个时候是最需要课堂理答,也是最见老师理答功力的时候,你看其实三个孩子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对列宁第二次走这条小路他们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你硬要把这些学生拉过来,拉到所谓的正道上去“你们说的是不对的,列宁是伟大的领袖,他的想法能错吗?而且他第二次走过来了,证明他的意志是坚强的。”你要这样说,当然你也可以,但是那是课堂上的专制,那是精神上的暴力!它没有办法真正深入到孩子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去改变他们。

    我们来看看这个老师的理答。老师说:“这倒的确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万一列宁因此跌入深谷没命了呢?这次登山还有意义吗?”你不是踢我一个皮球吗,好的,我把这个皮球重新踢给你。这不是和稀泥,这也不是捣浆糊,这是非常智慧的应对。

    因为实际上这样的涉及到人生哲理的重大的命题!不要说小学生,成年人有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面都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真正的达成一致。所以老师来一个将计就计,你们抛出来的难题,我换种方式,重新抛给你们。告诉孩子,这样的讨论是开放式的,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的。我认为这个理答其实是很智慧,很有份量的!

    我们再来看又一个孩子提问:“巴果茨基为什么一开始就对列宁说他不能走那条小路?”孩子不理解,也就是说列宁第一次要走小路之前,巴果茨基就告诫列宁那条小路你是不能走的,那么对于这一点这个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你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直接给出学生一个答案。但是这样直接地给出,它没有思维含量,不可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我们来看看这个教学片段当中最精彩的那个理答。这个老师是这样说的,他说:“同学们我很高兴你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你们都是会思考的同学,这些问题有的会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中解决,有的可能在反复思考后依然找不到答案,但是忽然有一天你就明白了,有的可能要在十年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某一个情境中一下子深深地领悟了。其实,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今天我们在思考!”

    真要为这个老师的理答鼓掌,太好了!我听完这个老师的最后一次理答,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老师在教学结束以后让孩子们继续提问,他最关切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提问本身。很显然这个老师看了只要孩子们思考了,只要孩子们在提问了,问题最后有没有解已经是其次的了,重要是当他们提问的时候,意味着他们在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当学生思考的时候,在课堂上、在文本中、在语言里边它已经出场了,这才是意义本身!所以我认为这样的理答充满了智慧的启迪!

    课堂理答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其实课堂上面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交流,是两个生命之间的一种互动。而课堂理答能够实现两个生命之间的某种心灵的抚慰。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有一位老师上一篇课文,题目叫《做一片美的叶子》。课文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位老师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他对这一句话的内涵,有些怎样的理解?孩子们的反应相当的踊跃。

    第一个孩子这样说,她说:“班级把我们的同学结为了一个整体,所有的同学在自己的班级里边找到了应有的位置。”你看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这一句话的内涵做出了全新的解释。

    我们来看看老师的理答,一个字,她说“好”。非常简洁、非常明了、非常肯定,就一个“好”。其实有的时候,理答话语不在多,在于精准、在于妥帖。只有精准、妥帖的理答,才能够产生它的教育学和教学论上的意义。

    第二个孩子,她说:“工厂把工人们结为一个整体,但是如果工厂倒闭了,工人们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这是第二个孩子的回答。哎!这个孩子的回答显然跟前面那个孩子的回答,他的思路是不同的。如果说前面那个孩子的回答是正向的,那么后面那个孩子的回答呢?实际上是逆向的。其实这样的理解,更深刻、也更可贵。

    我们来听听老师的理答。这位老师说:“你的回答很有现实意义。”一句话,也许那个时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确实,有不少的国有企业倒闭了,被人兼并了。有相当多的下岗工人出现了,也许这个孩子的家庭就是下岗工人的家庭,所以这个孩子说出这番话。老师是有感受的,所以她的理答就是这样一句话——你的回答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孩子的回答。她说:“中国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56个民族在自己的国家都找到了应有的位置。”这个孩子的视野就扩大了,前面两个孩子一个说班级,一个说工厂,相对的来说,视野还比较小,而这个孩子的视野一下子就扩大了。

    老师的理答是什么呢?对这个孩子的回答,老师的理答是:“是的,民族团结了,国家才能兴旺发达,你说的真好!”老师是顺着孩子的话对他又做了一个提升。你们看这又是一种理答的方式。

    我们来看第四个孩子。她说:“地球把所有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但是美国人为什么不给伊拉克自己应有的位置呢?”这个孩子放眼世界,胸怀全球,好厉害!口气非常大,而且很显然这个孩子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个话从这个孩子的口中说出来,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好好的需要反思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老师的理答也非常的巧妙。她说:“这个问题你得去问一问联合国。”是的,也许孩子的反问,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够找到答案,但是我觉得老师这样的理答是很理性的,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当然这个里面非常的复杂,很多因素搅和在一起,美国打伊拉克有很多因素搅和在一起。老师这样的理答我觉得是妥帖的、是恰当的,应该说针对前面四个孩子的回答,老师所分别做出的理答都非常好。

    但是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课堂出现了意外。其实课堂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往往会发生各种意外,就在看起来教学很顺利的时候,一个意外事件发生了。

    第五个孩子站起来说:“家把爸爸妈妈和我结为一个整体,可是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是一个小女孩说的,她是低着头说这番话的,说完以后,她的头低的更深了。

    孩子说完这番话,课堂上一片沉寂,鸦雀无声。孩子们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老师的身上。

    这个时候,其实是最能够看出一个老师的教育素养、专业素养的。而他的教育素养和专业素养,恰恰就是通过他的理答表现出来的。因为这样的问题课前是没有办法预设的,它是动态生成的,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当机立断地、迅速地、合理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做出自己的理答。

    我们来看看这个老师是怎样反应的:只见他走到这个小女孩的身边,张开双臂,把她轻轻地搂到自己的怀里。

    请注意,理答在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通常我们会把理答理解为是语言上的应对,其实不是,理答有语言的理答,也有非语言的理答,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肢体语言。当孩子处在这样一种孤独、寂寞、难过的情绪的时候,老师过去把她搂在自己的怀里,其实已经是最好的理答了。

    我们说心灵的抚慰恰恰就体现在这样的看起来不经意的,但是又是非常温暖的肢体语言的理答上面。

    接着,老师轻轻地对这个小女孩,也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不要难过,老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我啊,非常喜欢一种小动物,它叫珍珠贝,你们知道吗,这种叫珍珠贝的东西,当外面有沙子,有小石子进去的时候,它会温柔地把它们包融在一起,最后,这些小沙子,这些小石子就变成了一颗一颗璀璨的珍珠。是的,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我们什么时候会遭遇到沙子,会遭遇到小石子,我们是没有办法预知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像珍珠贝一样,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生活当中的这些石子,这些沙子,那么最后生活回馈给你的会是一颗又一颗璀璨的珍珠。”

    这是多么感人的理答。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老师的话语,都深深的打动和温暖着包括这个小女孩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孩子。

    所以说,一个好的课堂理答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在这个理答的过程当中,一个老师的教育学、伦理学和专业的素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课堂理答是一种真情的交融。其实,教学过程一定不仅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也一定不仅仅是认知的对话,它同时还必然是情意的交融。

    我们也来看一个案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曾经执教过低段的一篇课文叫《两个名字》,在教学当中贾老师为了迁移课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种表达形式,在对话当中促成学生的体验,在语言的生成当中对学生进行点化,我们来看看这个很经典的片段。

    老师把一个学生叫起来,然后手里拿着一支铅笔,说:“你好!我有一支铅笔。”学生的回答,说:“你好,我也有一支铅笔!”这小朋友高兴的站起来,同时也举起自己的笔,然后呢,老师和学生一起,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应该说这个练习难度不大,非常的简单,但是因为师生之间贴的很近,马上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争着要和贾老师进行对话。

    这个时候,贾老师却改变了教学策略,他要求小朋友先说,自己后答,前面是老师先说,后面要学生先说了。其实这个难度就增大了,我看一个孩子说:“你好,我有一件衣服。”贾老师摇摇头,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一个学生突然明白了,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老师非常高兴,这个孩子头脑很机灵。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两个人合起来,哈哈,我们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虽然难度大一点,效果很好。

    接着,老师又一次增加了难度。贾老师说,现在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看,铅笔是看得见的,衣服是摸得着的,难度又一次加大了,要说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室里面非常安静。小朋友都在思考,突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一个孩子说:“你好,我有一颗爱心。”哎呀,太好了,这时候贾老师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并且深情地说:“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两个人很快乐的“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是的,爱心是看不见是摸不着的,但是爱心又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课堂上的!又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你好,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贾老师与学生双手相握,并且激动地说:“你好,我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后两个人“哈哈,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你发现没有,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贾老师跟他们这样对话,这样理答,这个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平淡到饱含真情,循循善诱,润物无声,通过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形式在交流中凸现,语言规律在体验中内化,语言精神在对话中生成,师生生命在语言的生发中得到涌动。

    一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理答,却让课堂上面师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最真诚的交融。

                  课堂理答的策略

    课堂理答会有很多策略,而我们要寻找的是策略的策略,那就是源策略,你掌握了源策略,那么很多具体的理答策略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那么课堂理答的源策略是什么呢?我认为,课堂理答的源策略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多角度的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拥抱每一个孩子的课堂发言、课堂作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经常会有站起来请他读一读课文当中的某一段话。一个孩子起来了,然后读完了这段话。在孩子读完这段话以后,老师需要跟这个孩子有一段理答,不是吗?看起来孩子们简简单单的一个学习行为,我们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理答。你的思路完全可以打开,所谓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

    比如这个孩子读完了,你怎么理答呢?

    你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答,针对学习状态的敞开。老师说,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的表扬你,读的怎么样,我暂时不管,我就从他的学习状态,因为他非常的积极,第一个举手冲着这一点,我就要大书特书表扬你,这是理答吗?理答充满了正能量。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角度,你可以针对学习方法的敞开。对他的这一次朗读做出理答,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这么轻,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的思念之情,这个词要把它轻读,这是一种方法,在老师的理答当中,把学生的这个读书的朗读的方法点化出来了,这么读会有这样的效果,多好的理答!是吧,这是又一个维度。

    我们再来看,同样的一次读,你还可以针对他学习质量做出你的理答来。你可以这样说,那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这是对他朗读质量的总体评价。第一正确,第二通顺,第三念出了味道!是吧,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没念错一个地方,还读得这样通顺,这样字正腔圆,说明什么?说明你平时朗读基本功很扎实,这就是理答充满了正能量,多好啊!

    当然你还可以继续换角度,你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对他的朗读做出理答。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你看,又一个维度出来了,是不是?

    还有,你可以针对他的思维方式做出理答。就他在朗读过程当中,可能会有的思维方式进行理答,你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你的读与张晓娴不同。这是班级里同学,与王健不同,读的风格不一样,你的读,思念中饱含着感激之情,这是比较,这又是一种理答的维度。

    还有没有新的维度!第六,针对情感体验做出理答。对于这个孩子的朗读,你可以这样来理答,你把自己放进去了,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呀,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向自己的母亲倾诉,你的理答是针对孩子在朗读这段文字时候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体验做出的,这是一个全新的维度,跟前面五个维度又是不一样的,你看,简简单单地一次朗读,你可以从六个方面、六个角度对它做出理答来。所以这个时候你的理答就有可能左右逢源了。六个,还有没有?

    当然还有,我们再来看,你可以针对他的思想认知做出理答。孩子,经过你这么一读,这段文字的意思就全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所以,有了疑问,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嘛。你不懂,读,还不懂,继续读,认真地读,仔细地读,投入地读,设身处地地读!放飞自己的想象,怀着自己的情感来读,读到一定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就懂了。你看这又是一个维度。

    再看,针对话语表达的敞开。什么叫针对话语表达的敞开呢?我们来看,可以这样来评价,你的声音太有魅力了,那么浑厚,那么有底气!简直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小赵忠祥,好好努力,争取让赵忠祥下岗!有点俏皮,因为孩子的声音很有魅力,很有特色,于是你就从这个维度来评价来理答。

    你还可以再换一个维度,针对动态变化来理答。你自己班级里的孩子,你清清楚楚的知道他以前的朗读怎么样,他今天的朗读又怎么样,听得出你在努力,你在一点一点的进步!跟第一次朗读相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从一个人前后变化的维度,对他进行理答。

    你可以针对他朗读过程当中可以提炼的语文知识进行理答。注意,你想强调哪层意思,你就重读哪个词语,试试看,这样读有没有这种效果?给他一个方法,读的不到位,效果不好没关系,你想强调哪层意思,你就重读哪个词语,重音落在哪里,然后再试一试,这是不是理答?这是好的理答,非常好的理答!是一个简单的评价,给你一个方法,给你一个拐杖拉你一把,让你读得更好,已经十个维度了。你看,一个小小的课堂事件,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当中的一段话,你可以有十个角度对他做出理答了。

    你还可以针对文化背景进行理答,你可以这样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孩子说真的,这段话的朗读,我应该向你学习,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啊!”很显然,这个孩子读得相当好,这老师情不自禁地赞美他,而这个赞美呢,它是有文化内涵的,引用了经典的名言警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多好,你的理答就有了文化的含量,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已经有十一个维度了。

    有老师问,那还有没有。我们再看一个,你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做出理答,“同学们,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古人说,‘读书时应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今天完全做到了这个要求。”老师的理答,把良好的读书习惯也点出来了,知道怎样读书才是对头的,所谓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你看,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读,在我们的课堂里面,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学生的读书行为,我们竟然找到了十二个维度对它进行理答。

    所以说,在课堂上面孩子们的任何表现只要我们敞开自己的心胸,我们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去倾听和理解他的话,那么你还愁你的理答实现不了良好的效果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理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ts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