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伤痕|旅游

作者: 凊補涼 | 来源:发表于2017-09-25 23:31 被阅读0次

    看过余秋雨的《道士塔》和《莫高窟》,原本以为,和其他旅游景点相比,莫高窟也不过是多一份历史的神秘感罢了。但站在这个千年遗迹里面,我有点慌了,好像遇上了倾慕已久的女孩,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既没有史学家探寻根源的目光,也没有文学家感悟生命的触觉,不知道如何去品尝它的美,生怕一不小心,走马观花,熙攘而过,那就白白浪费千里迢迢到来的机会了。

    可是,这个担忧是多余的。莫高窟不会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对待它的倾慕者,就像热情大方的主人那样,毫不吝啬地用珍藏多年的美酒款待客人,让我走到它身边,好好饱览雄伟瑰丽的艺术作品。

    在里面,我参观了几个功能不同的洞窟,有聚众讲经和瞻仰礼拜的,有僧侣坐禅修行的,也有纪念高僧真容的。洞窟里,彩塑人物风采尽显,弥勒的庄严肃穆、菩萨的慈眉善目、天王的威风凛凛、力士的强壮勇猛......这些彩塑人物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壁画上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草木花卉、飞天佛像以及凡间百姓的生产生活的场面都被刻画得那么生动逼真,就连那千百个巴掌大小、一行一列整齐排序的佛像,在眉目眼神和体态服饰也各不相同,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造工上的严谨细致。细看之下,各个朝代的壁画在颜色使用上也是风格迥异,有北朝的白、隋唐的金、宋朝的红、西夏的绿.....这些色彩流传至今仍然绚丽鲜艳。

    对着壁画,凝望之时,不觉神摇意动,像是驾着云雾,飘入壁中。里面,佛陀向教徒讲经说法,菩萨之间激辩佛理,伎乐天神反弹琵琶翩翩起舞......

    记得余秋雨形容过,莫高窟是一种聚会、一种狂欢、一种仪式。确实,无论作家笔下的华丽词藻多么值得去细细品味,无论摄影师镜头里的精彩图片多么值得去反复欣赏,也不及在莫高窟里面,静静地站上一小会儿。站久了,那聚会的热闹,那狂欢的轻快,那仪式的庄严,不禁涌上心头。

    呆望之下,不禁感触。千百年,寒来暑往,日晒雨淋,风磨沙蚀,披着土黄砾岩的莫高窟并没有变得苍凉贫瘠。相反,一代代人在这里建洞修窟、绘画造像,把他们崇敬佛教的信仰、情感、幻想注入里面,让它们在这里接触、碰撞、交融,最后孕育成世界独一无二的佛教文化结晶体。本是沧海一粟的悬崖峭壁,变成了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以庄严神圣的姿态,站立在神州大地上。不由得想起那句佛语,“前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能够从千里之外来到敦煌感受莫高窟的壮美,除了心里面那份由来已久的期盼,我更相信,我与它之间,冥冥中有一种缘分存在。

    可谁会想到,第一个开凿石窟的人,不是技艺高超的工匠技师,也不是诚心向佛的官员平民,却是一个来自他方的乐尊和尚。一天早晨,他披着三危山上闪耀过来的金光,往壁上一凿,便凿出了一个传世之作。

    我知道,敬佛的形式有很多,但很不明白乐尊为什么这样做。后来有人说,信佛四境,求、学、敬、修。与其追求双掌合十的膜拜,追求低头呢喃的祈祷,追求焚香烧纸的灰烟,倒不如像乐尊那样,参透禅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对我来说,静静地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欣赏文物,感觉一切都很自然、很纯粹。

    最让人敬佩的是,在那个战事纷乱、社会动荡的年代,要不是这位僧人心无旁骛、一心修佛,很难想象,他还会不会把开凿洞窟这个呕心沥血的事情坚持下去,这第一个洞窟也不知道多久才出现,或者说,到底会不会出现。

    有了这个开头,建造石窟这种形式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得到崇信佛教的统治者支持发展,在隋唐时期更是兴盛,建造的洞窟就达到上千个,可谁会想到,600多年后,蒙古铁骑野蛮地在中华大地上来回践踏,莫高窟走向下坡路,逐渐冷落荒废。

    对此,我反而有点庆幸,为什么这样说?在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巩固政权主张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中世纪的欧洲大地上,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互争夺势力,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从这两个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掌权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私欲利益,在意识形态上禁锢人民的思想,会从宗教信仰上排斥打压身边其他宗教势力。可是信奉萨满教的蒙古汗国并没有伸起铁蹄踩向释迦牟尼,反而对它以及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在这样环境下,莫高窟虽然没得到发展,但也起码幸存下来了。

    可万万没想到,莫高窟遭遇了可耻的宿命,一千多年来,历经多少王朝的兴衰更替仍屹立不倒,却到了晚清,竟然栽在一个小人物手上。

    说到这里,很多人已经想起那个愚昧无知、畏畏缩缩的王道士了。可最让人痛恨的,是那些打从娘胎里就带着资本主义嗜血贪婪的西方考古学家,像长着青面獠牙的魔鬼摄取灵魂精魄那样,像一身肮脏龌蹉的寄生虫吸食血液脑髓那样,嗅着铜臭的味道,千里迢迢赶来敦煌,戴着所谓保护文物的正义面具骗过王道士,在莫高窟藏经洞内运走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给中华文化造成了惨痛的浩劫,而他们所付出的,仅仅是几句花言巧语和几百两银子而已,对他们的国家来说,不可谓不“劳苦功高”啊。

    我不想讨论那个饱受争议的王道士是罪人与否,在他的背后,我更看到那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为了在风雨飘摇中延缓它的衰亡,任由放纵外国列强的强盗行径,而这个可怜卑微的小人物,也只不过是被推上历史舞台前面,充当晚清统治者的替罪羔羊罢了。

    参观几个洞窟后,心若铅球,沉重不已,里面的彩塑、壁画,轻则颜料颗粒脱落,主体轮廓还在,重则面目全非,破烂不堪,不禁叹息,要是再过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一百年,这些文物还能有多少留下给我们的后代?现在看到的以后会不会只能在图文音像里去回忆、去感受?

    来到最后一个洞窟,这里免费开放,聚集了很多游客。我在欣赏墙上壁画时,突然有几道白光闪过,回头一看,好几个游客正拿起手机拍照。耳机里好几次传来解说员的禁止拍摄提醒,他们仍然乐此不疲。

    真不明白,在一些人身上,秩序和文明这两个词到底扔在哪个山头水沟里去了。一去到景区,似乎就要肩负随意攀爬、乱刻乱画、违规拍照的重任了,得到的,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证明到此一游,真会懂得给景区添上靓丽的风景线。

    想到这里,眼前有闪过几道白光,回头一看,旁边一对情侣正忙着拍壁画,我终于忍不住对那男的说:“这里禁止拍照,你还拍?”估计那男的在女友旁边脸上挂不住,恼羞成怒,说了一句“关你屁事?”然后一把拉起女友走出洞窟外面了。

    假如打人不犯法,我保证,他此刻已是鼻青脸肿。

    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似乎看到一百年前的王道士,想了想,只能摇头苦笑,和同伴呆了一会后便转身离开。这时,旁边有个年轻妈妈抱着小女孩,正想和孩子自拍的时候,那小女孩竟一把抢过手机,说:“妈妈,这里不许拍照!”这稚嫩的声音,此刻竟如同佛门敲钟,深沉洪亮,振聋发聩,不断在我耳边回荡,直至我回到广东。

    一天夜里,我在床上看书,看着看着,眼前朦胧,目光浮沉,竟发觉自己站在莫高窟的洞窟内。在那墙上壁画,一名蒙着脸的女子正伴着音乐起舞,不禁让我看得如痴如醉。最后,曲终舞罢,她拉起我的手,慢慢飘入这壁画中……


    莫高窟的伤痕|旅游
    莫高窟的伤痕|旅游
    莫高窟的伤痕|旅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高窟的伤痕|旅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vt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