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游记>取育儿经》一一韦志中
人生"良师”像太阳,锲而不舍紧跟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狭义的教师指的是在学校为学生讲解道理,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专业人士。广义的教师也叫老师,是对知识和能力在自己水准之上的人的尊称。从以上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要做老师是必须有一些“硬件”条件的,必须在某些方面强过学生,才能真正的教好学生。
唐僧的良师条件:专业知识、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
孩子们都有着海绵吸水般的求知欲,所以知识渊博的老师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在孩子的心目中,好老师应该是一本“百科全书”,能够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好老师也应该像″神”一样完美,这样才值得让他们尊敬和崇拜。这么看来也只有像菩提老祖这样看上去文武双全、无所不能的老师才能让让狂妄自大的孙悟空虚心向学。显然,唐僧不是一位“全能”的老师。论法术,他一窍不通,一个最初级的妖怪都能要了他的命。手无缚鸡之力,几个徒弟的身手个个比他强,危难之时须得靠徒弟保护才能活命,从这个层面讲,唐僧可算是个“窝囊”的老师。但你若是论佛学修养,佛学知识积累,唐僧就是当仁不让的“专家”,而且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佛家精髓。从小在寺院长大的他,已将佛学的种种知识牢记在心,信手拈来。
如果说菩提老祖对孙悟空的教育属于初级阶段,那么唐僧的教育是属于高级阶段,因为悟空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便需要对世界的大彻大悟,对自身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因此,正需要一位像唐僧般精通佛法的人提点。艰险的西行之路,是对悟空全方位的考验,更是佛学知识的深刻学习。他从一开始认为唐僧对佛学的信仰有些“迂",到逐渐认同、理解,到最后自己学得其中精髓,身体力行,是一次蜕变。悟空的启蒙恩师菩提老祖教授悟空更多的是“艺”,也可以理解为生存之道,而他当时的人生目标便是“得长生” “称大王”。因此,是正切合其需要的,所以悟空一直努力修行,潜心学艺。但是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时光,加上菩萨的指点教化,让悟空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对人生有了新的目标。唐僧在此时出现,让他明白除了吃喝玩乐还可以有更广更高的追求,可以心怀世界,普度众生。其实,孩子们和孙悟空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社会要求变化,需要知识的种类和难度也在不断变化,进而对老师知识储备的要求也需要相应的变化。
要找一位能够满足孩子各个发展阶段知识需求的老师,是几乎不太可能的,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目的也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心智和社会发展来配备更适合的老师,教授更专业的知识。而良师也需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自信,同时承认自己领域的局限性,所谓“专家”更多的是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者,“博而不精,范儿不深″是很难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就如唐僧,他从不想去学几招法术,或者几招功夫防身,在他眼中,佛学无边,普度众生便是最大的功德。因此他心无旁骛,一心皈依,也正是他在这方面的修为和造诣,赢得了身手比他强得多的徒弟们的尊敬和追随。
拥有了专业的知识储备,便有了成为“良师”的初步资格,但如何将自己的东西传播分享给孩子们,却又是另一门学问。这就要求它具有非常强的教学能力,而教学方法是教学能力的核心。唐僧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说教,第二种是惩罚,第三种是积极肯定、鼓励,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种以身作则,亲身示范。
唐僧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上。唐僧是爱国的,取经的目的主要是“为保大唐江山永固",也就是说,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是将造福苍生当做自己的责任,这种奉献精神对几个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榜样。这也是为什么他一个凡人,会得到各路神仙尊重的原因。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几个人的脾性不一,资质各异,他们虽然跟着唐僧去取经,但信念并不坚定,孙悟空好几次都差点半途而废,猪八戒一遇到困难就想着分行李“散伙”,沙僧也没什么主见,如果唐僧取经之心稍微有一点动摇,这几个学生也不会有成佛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