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阳明心学:精讲“仁、义、礼、智”只是一个心,人人本具

王阳明心学:精讲“仁、义、礼、智”只是一个心,人人本具

作者: 玩心帮 | 来源:发表于2022-08-19 07:36 被阅读0次

儒家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非讲的还是一个心,只是显露在外的德性不一样而已。

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澄问:“仁、义、礼、智之名,因已发而有?”

王阳明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性之表德邪?”

王阳明曰:“仁、义、礼、智也是表德。性一而已,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心之发也,遇父便谓之孝,遇君便谓之忠。自此以往,名至于无穷,只一性而已。犹人一而已,对父谓之子,对子谓之父,自引以往,至于无穷,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所以王阳明说:“仁、义、礼、智是因自己发出来的,不在外面求,是属于表面显现出来的德。但是背后的性只有一个,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就是说背后都是一个心”。这也是王阳明“心即性,心即理”的核心思想。

怎么理解?王阳明又说道:“遇父心中的良知自然会发出孝,遇君心中的良知自然会发出忠。以此类推,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仅一个性而已。再比如,人就是这么一个人,对父亲而言为儿子,对儿子而言为父亲,以此类推,爷爷、曾孙....名称可达无数之多,但其实还是一个人而已。人只要在性(心)上做功夫,把‘性(心)’字认识清楚了,那么,天下万理皆通。”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王阳明说:“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要使树木长高,必须开始时就裁去多余的枝。要使德性盛隆,必须在开始学习时就除去对外物的喜好。如喜爱诗文,精神就会逐渐倾注在诗文上。其他诸多爱好都是如此。”

佛家讲“缘起性空”,把这些都落在空上,比如父亲去世了,那作为儿子的的身份就不存在了,爷爷去世了,作为孙子的身份就不存在了。因为有父母生了我们这样的缘起,我们和父母才有了父母,有了儿子的身份。但佛家认为本质上还是空的,因为当缘起消失时,就都归于空了。所以有的佛家人觉得反正都是空,就抛弃一些血缘亲人去修佛,如果这样理解佛家,一定是误解了佛家的真意。

儒家是入世法,不妨以儒家的思想来理解。儒家认为既然有父母,有夫妻,有儿女,有君臣,有朋友,那我就还你父子以亲,君臣以义,夫妇以别,长幼以序,朋友以信。但我的心还是那个心,那个赤诚的心,那个如如不动的心,以孟子中的四之端来说吧。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幼童落水,心中自然会生气恻隐之心,这就是“仁”最开始的表现,是实行“仁”的开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如果没有,一定是被私欲遮蔽了恻隐之心的发挥。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当发现比别人差,或者违背道德伦理时,内心自然会升起羞恶的心,就像每个人都有耻辱心,当羞恶之心发挥作用时,就会知耻而后勇,勇跟义是一起的,见义勇为,所以羞恶之心,是“义”最开始的表现,是实行“义”的开始。“义”者,宜也,只要是合时宜的,正确的事,都是“义”的体现。认为不正确的事,不符合义的事,内心会升出羞恶耻辱之心,就会见义勇为。因为羞恶之心,也是人人本来就具有,当事情发生时,自然会流露,如果流露不出来,一定也是被自己的私欲遮蔽了。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妇孺皆知。年幼的孔融将大梨辞让给兄长,自己却拿那只最小的,辞让的美德成为千古美谈。排队时、做公交时礼让老弱妇孺,这些都是“礼”最开始的表现,是实行“礼”的开始。但并不是故意去礼让,而是看见老人站在公交上,内心觉得于心不忍,自然升起一股礼让座位的心,因为辞让之心,也是人人本来就具有,当事情发生时,自然会流露,如果流露不出来,一定也是被自己的私欲遮蔽了。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明白了“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说明明白了是否,就是有了大智慧。所以“是非之心”是“智”最开始的表现,是实行“智”的开始。”

王阳明说:“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是非两个字是一个大规矩,能否灵活应用,只能因人而异了。” “圣人的良知如同晴空中的太阳,如同有浮云的天气,愚人的良知如同阴霾的天气。虽然他们昏浊清明的程度不同,但辨别黑白则是一致的。即便在昏黑的夜晚,也能隐约看出黑白,这是因为太阳的余光还未完全消失。在逆境中学习的功夫,也只是从这一点光明处去细致鉴察。

由此可见,仁、义、礼、智都是在不同情况下,内心自然生出而流露在外的德行,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一个心。只是心在不同的境遇,给以不同的发挥。见父还他以孝,见领导还他以忠,见夫妻还他以别,见朋友还他以信等等。但这些都不是刻意而为,讲求的还是无为,是自然之道,内心是纯纯的自然流露,是率性之谓道,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如果流露不出来,就要思考被自己的什么私欲遮挡了,从而切实的克己复礼,克除私欲,让此心之天理自然流露。

禅宗六祖慧能说过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即是明心,明心是功,是本,表现出来的平等是德,是用。外行符合于礼是德,心体离念生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恭、俭、谦、让”等是德。不离自性心之根本,应用时不染私欲表现出来的就是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心学:精讲“仁、义、礼、智”只是一个心,人人本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ak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