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笔前思绪万千,下笔时寥寥数言。
“从来如此,便对么?” -《狂人日记》
沙龙学堂的定位。
沙龙学堂原先的定位是,一个思想交流的项目,说实话我也一直认为思想交流这四个字逼格过高,本人能力无法驾驭。甚至后来我与社团里面其他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你若是想读尼采,哈耶克,奥威尔,马克思等人写的学术大作,不妨去知乎提问题,认识更多相关方面的人。或者豆瓣小组也可以加一加。在北科这种工科院校为主的大学能有5个人就不错了,那如何能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呢?也不要说我觉得我是在用我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反倒认为我在装逼。刻意追求思想深刻性,反而曲高和寡"
读书是提高思想深刻丰富性的有效方法。交流时有这样的例子,a问b说,你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a便会有两种答法,若不是说这是自己平常思考的结果,或是说这是某本书上的观点,你看了也便会知道。更有趣的是,b会说,我也看过那本书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这好比同样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高下之分。
世界上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如同鲁迅先生所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世界上也本来没有书的,书籍的出现都是在书的作者对世界的某一方面做了大量观察,由大量经验形成普遍概念。作者要做的是如何将他所观察,思考过的事物总结成书本上的文字,以供后人阅读。书本本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实践经历的书本只是空谈。
由此看来,读者与作者的工作应该恰好是相反的。读者将理解书本上的文字,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之中。知识并非割裂的而是一体的。书本上的知识使我们对已知的世界加深了理解,同时也对未知的事物产生了好奇。
那么,我们的实践仅仅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么?为了赚大钱么?当然不仅仅如此。读书过多而缺少实践,学过的知识会逐渐淡忘,若是不淡忘。我们会深陷于我们所编制的概念之网当中,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并不真真切切的知道我们谈论的究竟为何物。这样便真变成人们口中的nerd了。
那么,我想在沙龙学堂交流的知识,是一种致用的知识。这种知识蕴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但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沙龙学堂并非要辩论一个论题哪方正确哪方错,而是寻求参与沙龙学堂的人。各位的改变。
对于我本人来讲也存在这样的困惑。评价别人是容易的,自己创作是困难的。在网上我们都能选择自身的立场,但这样的立场是否是社会舆论所为了制造而制造给我们的呢?我们如同提线的木偶一般左右摇摆,成为他人的传话筒。不去实践,也便不能创造,我们的人生变成了一道道选择题,更可悲的是我们做出抉择的背后逻辑,我们一无所知。
人生并非是选择题。
未完待续。
多种实践活动
网友评论